學達書庫 > 傳記 > 李志民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第六章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12) |
|
§困結、緊張、嚴肅、活潑 毛澤東同志親手制定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為抗大繼承和發揚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培養良好的革命校風指明了方向,它也成為抗大師生養成優良作風、抵制歪風邪氣的座右銘。 抗大師生來自四面八方,有老幹部也有新幹部,有工農幹部也有知識分子幹部,有本地幹部也有外來幹部,但大家情同手足,親密無間,猶如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當時延安的機關、學校都有個晚飯後散步的習慣。每當夕陽輝耀著山頭塔影的時候,抗大師生就三五成群地漫步在晚霞斜照的延水河畔,沿著蜿蜒起伏的山間小道和古老城牆,或指點江山,或縱情高歌;或談古論今,或研討切磋,到處充滿著戰友的溫情,到處是一派盎然的生機。 特別是延水岸邊一處刻首「宛如雲霞」四個大字的長方形石窟,頂部岩石經過千百年風化,自然呈魚鱗狀,當它被落日的餘輝染紅,酷似晚霞,與延水泛起的粼粼波光相輝映,顯得分外絢麗。許多青年很喜歡攀上此處古跡勝地,俯瞰如帶的延河滾滾奔流,心潮起伏,都情不自禁地吟詩作賦,抒發革命情懷,互相鼓勵,要攜手並肩為拯救中華而奮鬥。而今,許多抗大同志還經常追憶「宛如雲霞」古跡上的激揚文字,懷念那豪情滿懷的如花年華。 抗大有著親密的內部團結,上下級關係十分融洽。當時各級領導幹部經常深入基層,找幹部、學員談話;學員們也經常到領導同志和幹部、教員的宿舍串門,大家促膝談心,談學習,談工作,談思想,都是赤誠相見,毫無拘束,不存戒心,可謂心心相連。 在一九三九年七月總校挺進敵後的征途上,每當過封鎖線時,羅瑞卿副校長總是走在隊伍的前頭親自指揮,組織人員扶助女同志和生病、體弱的同志。他那種關心群眾、身先士卒的精神至今令人難忘。當時機關的作風也很好,基層幹部或學員到校部來,無論白天黑夜,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和機關幹部們都笑臉相迎,熱情接待,倒上一碗開水,請他們坐在炕頭上就談起來,能幫助解決的困難儘快幫助解決,使大家感到象回到家裡一樣溫暖。 「擁政愛民」是我軍的優良傳統,也是我軍建軍宗旨的具體體現。平時,抗大經常組織教職學員幫助群眾生產,抗災救災,防病治病;在反「掃蕩」勝利後,又幫助群眾修復被敵人燒毀的房屋,重建家園,在鬥爭中建立了魚水深情。因此,群眾把我們看做自己的親人,積極支援我們作戰,使我們到處都有「堡壘村」、「堡壘戶」,深深紮根於群眾之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九四一年八月敵人「掃蕩」冀中時,剛招生組建的抗大第二分校附設中學遭到敵人包圍,在危急情況下,領導決定把這些年僅十四五歲的學生化整為零,分散隱蔽。附中二隊的一百二十餘人,找到安國縣崔章村的幹部,村幹部就把他們分散安置在老百姓家中。鄉親們說,這些孩子就和我們親的孩子一樣,有我們在就有這些孩子,即使豁出命去,也要保全他們。直到反「掃蕩」結束,我們才把這些學生集合起來,沒有一個人受到損害。 一九四二年冀中「五一反掃蕩」時,抗大第二分校第三團(簡稱「抗三團」)的第二大隊,由武強縣向東突圍,要過津浦路,過運河,但運河溝深水滿,鐵路沿線敵人崗哨重重,鐵甲車來往巡邏,這道封鎖線難以通過。正在危難之際,一位老鄉挺身而出,冒著危險為部隊引路,安然通過了封鎖線,脫離了危險。 抗三團團直機關女同志孫樹棠隱蔽在深縣護駕池村一位老大娘家中。一天敵人突然包圍村莊,把村民都集中到廣場逐個盤查,尋找八路軍。房東大娘怕孫樹棠的外鄉口音被敵人查出,急中生智,示意她女兒把懷抱裡的嬰兒推到孫樹棠的懷抱裡吃奶,掩護她脫險。抗三團政治教員衛民在敵人搜捕時,拉響手榴彈炸死了敵人,自己也身負重傷,昏迷中被群眾搶救,隱蔽在滄石路邊一位開飯館的老大爺家養傷。這位老人慷慨豪爽,每天給他吃雞蛋白麵,直到傷癒歸隊。類似事例,不勝枚舉。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抗大的團結並不是「一團和氣」,對於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對於一些同志的缺點、錯誤或不良傾向,大家都能站在黨性的立場上,開展正確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對於違法亂紀的行為,更不姑息遷就。 一九三七年九月的一天傍晚,第六隊隊長黃克功因向陝北公學女學生劉茜求婚遭到拒絕,竟開槍把她打死,犯下了殺人罪行。當時有的同志認為黃克功是個紅軍老幹部,長征中立過戰功,年輕能幹,應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但抗大領導和大部分幹部都認為,任何人都要服從法律,什麼才能、功勞、地位都不能阻擋依法制裁。校領導當即將案情向毛主席彙報,毛主席很快作了批示,將黃克功開除出黨,並經法院判決,處以死刑。這件事從延安傳到西安、太原等國民黨統治區和淪陷區,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人們異口同聲地稱讚:共產黨、八路軍不諉罪,不枉法,公正無私,紀明法嚴! 抗大為了把學員培養成我軍的骨幹,模範的軍人,從學員入學的第一天起,就從嚴格軍事生活入手,培養他們雷厲風行的戰鬥作風。每天從起床到熄燈,出操、上課、討論、演習、晚點名,生活即緊張又有節奏。當時住宿的窯洞雖很簡陋,但內務衛生都搞得很好,使來校參觀的同志和國際友人都讚歎不已。 抗大的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抗大師生卻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朝氣勃勃,愉快活潑。當時抗大群眾性的文化體育活動是聞名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的。從晨曦初照到星月當空,操場上、課堂裡、行軍途中、勞動工地,哪裡有抗大的隊伍,哪裡就有嚎亮的歌聲。每逢集會、上大課的休息時間,各隊拉起歌來,更是情緒熱烈,鬥志昂揚。戰鬥的歌聲此伏彼起,叫人熱血沸騰。各學員隊的「救亡室」(即俱樂部)經常出牆報,教唱革命歌曲,組織文藝晚會,開展球賽和軍事體育活動,搞得有聲有色,熱氣騰騰。總校文工團和各分校的文工隊、劇社,是一支支文藝輕騎隊,他們不僅為學校教學服務,還深入各部隊和根據地,創作並演出許多富有戰鬥性、藝術性的好節目,對普及文化藝術、促進根據地的文藝繁榮起了很好的作用。 當年劉伯承同志曾稱讚說:「抗大越抗越大,雄赳赳、氣昂昂,又說又唱,歌聲嘹亮;走到哪裡,哪裡變了樣。」 良好的作風是戰鬥力的重要因素。抗大所以能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越抗越大,優良的傳統作風確是一股無形的力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