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李志民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第一章 我來自老百姓(3) |
|
我在私塾讀了兩年半,開始讀《三字經》、《百家姓》,爾後學《集韻增廣》、《理言增廣》、《幼學瓊林》、《論語》、《詩經》等等。這時候已經到了一九一七年的夏天,辛亥革命勝利成立民國已經六個年頭,區政府才下了一道禁令,把私塾全查封了。我父親也沒辦法,只好送我到馬欄坳公立平安第一國民初級小學插班,從初小二年級開始念。但馬欄坳離我家五六華里,還要爬一道山梁,山路崎嶇,天黑、下雨更不好走,所以只念了一年就轉學到雙坑私立李氏山棗國民小學。雙坑離西坑才三四華里,不要爬山,小路也較平坦,而且靠生父家近,還有個照應。在這裡讀了三年書,直到初小畢業。 我開始讀初小已經十一歲,逐漸懂事了。我家離學校好幾裡地,上學要自帶午飯,雖然還是紅薯飯,但母親總要想方設法給我做點好吃的菜,如雞蛋、鹹菜,有時還有幾片自家醃制的臘肉帶到學校。父母親對我這樣疼愛,他們省吃儉用供我上學,還給我準備好吃的午餐,心裡感到過意不去,暗暗下決心要發奮讀書,長大了好報答雙親的恩情。所以,我上學從不遲到早退,總是規規矩矩地聽老師的話,用功讀書,從而也得到老師的鍾愛。 當時因為我有兩年半私塾的底子,語文水平較好,毛筆字也寫得端正,國文老師胡萬程特別喜歡我。有一次,大約是我在初小第三四年級的時候,學校裡考試作文,題目是「桃花」,因為我從來沒有做過這類題目的散文,一時破不了題,便胡亂寫了一篇交了卷。胡萬程老師一看直搖頭,以為我不用心寫,很生氣地把我叫回去,用手拍著我的考卷責備說:「你自己看看,都寫些什麼東西?好好用心重寫一篇,寫不好不准你去吃午飯!」 我從未在同學面前受到老師這樣嚴厲的責備,一下子臉漲得通紅,眼淚也差點掉了下來,我回到座位上以後,開始腦子裡也很亂,理不出個頭緒來。過了一會,我突然想起老百姓過年貼春聯有「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的對聯,心想:桃花開不是春天到了嗎?熬過了寒冬,桃花報春,萬物復蘇;一年之計在於春,農夫們就要春耕大忙了……題一破,思路開,作文就寫出來了,正好趕在午飯前交了卷。胡老師看後點頭微笑說:「好了,吃飯去吧!」可是這頓午飯我仍然賭氣沒有吃。 這件事在學校裡影響很大。當時我們高坪地區所有的國民學校劃為一個學區,稱瀏陽縣第六學區;學區設一個學務委員主管全區的教育工作。那個學務委員叫李石麟,雙坑村人,才二十多歲,剛從長沙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回鄉來當學務委員,思想比較進步,工作也比較深入,經常到各個學校視察「督學」。有一天他到我們學校聽胡萬程老師講起我作文考試的這段故事後,便稱讚我「學有進取,可以造就成才。」 我小時候家裡窮,買不起燈油。天黑了,只有廚房裡點一盞小油燈,全家人圍在一盞油燈下幹點修補農具、籮筐的雜活;母親和童養媳還要在這樣昏暗的燈下接苧麻、織麻布或縫補衣服。有時沒燈油就點竹片代替。這樣,我晚上沒法讀書寫字,就喜歡出去串門,聽老人講鬼神的故事。我愛聽故事又膽子小,聽完故事要等結伴走,不敢獨自回家。有時夜晚單獨外出,走到大樹下聽到風吹樹葉響,總覺得背後有沙沙的腳步聲,好象有什麼鬼魂老跟在後面,走得越快跟得越緊,越想越害怕,頭也不敢回,渾身出冷汗。直到參加革命後,認識到這都是迷信思想作怪,經過鍛煉,膽子才越練越大,走夜路、打夜戰,什麼也不怕了。 家鄉有句民謠:「大人苦無錢,伢子盼過年。」我童年時也是如此,不懂得大人過年發愁沒錢買米,沒錢買供品祭奠祖宗的艱難,而盼著過年。因為大年三十,大人要給伢子一串壓歲錢,也叫長命錢,用紅繩子串著十二個或二十四個銅錢,表示一年十二個月或二十四節氣吉祥無災;過年還可以穿上新衣服或整齊乾淨少補丁的衣服,到長輩家拜年,長輩也要給壓歲錢,還給好吃的。我拿了幾串壓歲錢可以同小夥伴擲銅錢玩,還可以買鞭炮放,很是開心。 童年時除了盼過年,就是盼一年一度祭祀祖先的春祭。我們散居高坪一帶山區的「客家人」,從廣東逃荒到瀏陽三百多年間,傳下幾十代子孫,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很多宗族支系。由於經濟落後,仍然保留著一些氏族社會的習俗。我們西坑和雙坑是個小家族,歷代祖先開墾的耕地按照族規祖訓一直保留下來作為公田,沒有分給子孫耕種,而是租給外家族的人去種,把地租積累起來,叫做「義穀」,由族內選出有威望的長者組成「祀會」管理。子孫們要耕種,就要自己開荒或租種外家族的公田,所以我們這兩個小村都比較窮,沒有地主、富農。 「祀會」收入的租穀有三個用途: 一是接濟子孫度過春荒,每年青黃不接的季節,按各家人口多少和上一年收成的情況,借穀給本族子孫度荒,春季借一石,夏收早稻時還一石一鬥,這樣二三百年積累下來,積穀就越來越多。我家每年都要借三四擔穀子才能度過春荒,否則就得挨餓。 二是興辦教育,清朝時是辦私塾,一九二〇年以後創辦了一所私立李氏爚興初級小學;同時,經過「祀會」議決,補助到外鄉上高小的學生助學金。 三是春祭,每年春分至清明時節,「祀會」都要擇日隆重舉行三天春祭:第一天,打掃、佈置祠堂、擺設香案,做祭祀的準備。本家族的子孫每戶要來一二個男人(婦女沒有地位,不能參加),遷居外村的子孫也要派男人回業祭祖。當晚就可以吃一頓大米乾飯,菜肴也豐盛。第二天,給祖先掃墓,參加春祭的子孫都要去。到了祖墳時先要打掃墓地,拔除墳墓周圍的雜草,用紅筆描畫清楚墓碑上的碑文,然後子孫齊跪在墳前,焚香秉燭,燒化紙錢,聽贊禮人(即司儀)的口令,跪拜磕頭。因為祖墳散落在好幾處山頭,從高坪、船倉到馬欄坳、雙坑各處都有,拂曉出門,要到下午才能回村。回到宗祠後祭奠儀式才正式開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