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兆基博士傳記 | 上頁 下頁 |
一二 |
|
一九七五年政府宣佈了為沙田填海建設招標時,李兆基就下定決心投得這個他認為地產市道上的黃金機會。 無他,他看好新界,尤以沙田為最。 沙田地近九龍,只隔了個獅子山,交通極為方便。除了獅子山隧道之外,又有九廣鐵路可以直達,日後加上電氣化火車,更加便捷。 加上人口密度低,空氣清新,環境爽朗,這種居住條件在九龍半島尤其罕有。 沙田之發展前景一定會令人嚮往的。 政府對發展新界的計劃相當周詳,一個新城市經現代化的精細審慎設計,市容一定比舊城更為優美。 投得沙田這個填海地的權益,發展成沙田第一城,日後獲利難以估計。 自然,填海成本高昂,李兆基於是誠邀香港的其他實力雄厚的華資地產商,聯手發展。 結果,發展沙田第一城計劃的股東計有新世界、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等,各占四分之一股權。既是李兆基的倡議,於是順理成章地由恒基兆業出任整個計劃的統籌。 這個李兆基匠心獨運、悉心培育的沙田第一城,在一九七六年時以二千零六十萬元的價錢投得,是新界大型屋苑的先鋒,日後更成為新界的一個美侖美奐的標誌。 沙田第一城於一九七五年開始設計構思,移山填海,進行地盤平整工程。一九八一年四月首期樓宇落成,一九八八年一月全部完成,計有五十二座住宅,合共一萬零六百四十二個單位,總樓面面積為五百三十八萬二千平方呎,有五個停車場,內有一街市、兩個商場共三十萬平方呎。整個計劃可容納五萬人,每住戶單位面積約為五百至一千平方呎不等。 中心內有悉心設計的園藝,四個兒童遊樂場及寬敞的休息地方,且有社會福利署老人中心和傷健協會青少年中心,並有兩間小學、一間中學和三間幼稚園。 時至一九九七年,沙田第一城住宅每平方呎轉手價平均為六千五百元,共值三百五十億元,商場及車位總值五十億元,即整個計劃時值合共總值四百億元,該地盤是以二千余萬元之價向政府落標投得,連同建築費及利息,如保留至今未曾出售,其利潤有一千倍以上。 連李兆基都幽默地說: 「早知如此,任何一家當年獨力承建,今天就可以翹起二郎腿,什麼都不必幹了。」 沙田第一城無疑是香港地產業內一個美麗的奇跡。 三 未卜先知 地產神算 (一九七六年) 香港地產市道果如李兆基所預測,在一九七六年全面復蘇。 遠因是為了中國文化大革命結束,內地政局漸趨穩定,對香港人的置業心態有良性影響。 近因是人口劇增,置業安居的需求越來越大,且樓價已跌至穀底。應作合理回升。 是年太古集團推出鍘魚湧太古城大型屋村計劃,銷售反應之熱烈,出乎意料之外。 整個太古城龐大計劃中,首先推出兩幢,共四百三十個單位,預售兩天就搶購一空。這個可喜的現象更有力地證明了市民的確有置業需要和能力,對地產市道抱樂觀態度者的眼光是正確的。 於是,恒基兆業成立三周年時,出版了「過去」「現在」「未來」的紀念刊物,身為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的李兆基發表了對香港地產前景的預測,市場人士非常留意,傳媒更是爭相報導。 人們好像都在有意記下這位地產翹楚的計算,然後在若干年之後拿出來引證,看是對還是錯。 是年,李兆基的恒基兆業主席序言(發表於距今二十多年之前)是這樣寫的: 「香港為世界貿易之樞紐,亦為國際金融中心,向屬工商重鎮,旅遊購物勝地,因其具有經濟之潛力,足夠之工源,低廉之稅率,及匯兌之自由,凡此皆足以做成其優越地位。 「由是萬商雲集,人口薈萃,加上戰後人口急劇膨脹之下,頃已接近五百萬之眾,而全港土地僅約四百平方哩,其中適宜發展,可供建屋者不及百分之二十。地狹人稠,寸金尺土,居住乃成生活重擔。每年婚嫁覓居青年數以萬計,樓宇需求,有增無已。加以市區可供發展土地日形短缺,當局雖有移山填海之方,普建廉租屋宇之策,無奈緩急不克相應,預見數年內『屋荒』仍然存在,而地產業將必璀璨,樓宇價格,長遠著眼,應予看好。」 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既能兌現,還能適用于未來。 四 義助培僑 慷慨疏財 (一九七八年) 轉眼間,李兆基自順德南下香港發展已經有三十年。 無可否認,李兆基在這三十年內是平步青雲,飛黃騰達的。 戰後的香江,臥虎藏龍,叱吒風雲者眾,李兆基不是獨一無二的港產富豪。 然而在一些事件的處理上,李兆基很自然地建立起出類拔萃的名望來。 一九七八年李兆基本人聯同由他作代表的合夥人義助培僑中學的拆遷,就是社會人士津津樂道的美談。 位於跑馬地的山腰(即現今比華利山華廈所在地)有一間古老的別墅,當時是培僑中學的校址。 別墅的主人是簡氏家族,打聽他們是否願意出讓的地產商不可勝數,可是一經深入研究之後,莫不望門輕歎,無功而還。 不是業主不肯賣,而是地產發展商不敢買。 原因不在於要價高昂,而在於手續繁複,最終大有可能導致得物無所用。 誰對這間租給培僑中學作校舍的簡氏別墅打主意,都必須過三個難度極高的關。 其一,二十多萬平方呎的別墅,已為政府劃為學校用地,如果要將這塊地段改為住宅用途,必須由港督會同行政局審視改變用途的原因,予以通過。 其二,原本別墅只是三層,如要建成幾十層高的住宅,政府未必批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