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兆基博士傳記 | 上頁 下頁
一一


  李兆基沉實低調,很多個夜深人靜的晚上,在百德新街的平凡居室內,繞著飯桌一邊團團轉漫步,一邊細心思量,認真策劃將他剛創立的一間永泰建業有限公司(後易名為恒基兆業發展有限公司)上市。

  果如所料,永泰在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六日上市,當時股市暢旺,上市股票面值一元,發行價為一元五角,李兆基於是緊捏著這筆充裕的發展資金,靜待時機運用,把資產和業務再推上另一個高峰。

  一九七二年的股市一直雷厲上揚,市民盲目跟風,把恒生指數推至一千七百點。直至一九七三年四月,股市承受不了炒風壓力,驟然瘋狂下瀉,直線下降至四百零一點。

  這個市場巨變對李兆基的地產業務並無負面影響,李兆基一本過去在永業和新鴻基企業年代經營地產的宗旨,認定了這個股票與地產市道低潮,正正是搜購地產工業原料——土地的黃金時期。

  有過一九六七、六八年趁低吸納而終於撿了大便宜的經驗,李兆基更是信心十足。

  他且在一九七三年七月十日成立恒基兆業有限公司(恒基兆業),全心全力發展地產業務,業務範圍包括地產買賣、發展計劃、樓宇租售、圖則設計、建築營造、舊樓重建、物業交換等。恒基兆業並持有永泰股份百分之五十以上,成為其控股公司。

  李兆基掌舵的恒基兆業首重控制成本,有了山崩地裂都不易於動搖的根基時,才眼望四方,耳聽八面,著力開源不遲。

  李兆基銳意購入價廉物美的土地,作為原料儲備,他有兩個大方向。

  其一,是矢志不渝,義無反顧地購入大量「乙種換地權益書」,或稱Letter B。

  香港政府當年徵收新界農民的耕地作各種發展用途,交換條件是先收耕地,然後撥出可建房屋的土地給他們交換,通常是二呎半耕地換一呎屋地。農民拿著一紙換地權益書,將來才可換地發展,眼前要套現實惠的活,基本上是無計可施的。

  李兆基留意到這種情況,於是跟農民商議,以現金購入他們手上的換地權益書,普遍受到農民歡迎。

  恒基兆業購入換地權益書,比起政府拍賣官地便宜得多,只要耐心等待換地宣佈,便有一大塊平價買入的土地可供建樓之用了。

  其二,李兆基死心塌地,苦心搜索舊樓改建。

  香港早期開發的地區,自然是現今的黃金地三地點,充塞此間的樓宇很多已經破舊。如果可以遊說到業主出售舊樓,將土地重建,最大的好處是在地王之上聳立起面貌一新的巍峨建築物業來,地產發展商既有厚利可圖,心臟地帶的市容又煥然一新。舊業主更可把現金袋袋平安、自由運用,真是一舉幾得之事。

  於是,李兆基的策略是布下天羅地網,分別通過香港以至海外經紀,重金報酬,務求物色舊樓,誠意搜購。

  李兆基在六十年代到溫哥華探望馮景禧時,啟發了他不可忽視向那些已移居異邦的華僑著手,讓他們手上持有的香港物業套現。因而在恒基兆業創立不久,就已在加拿大設立恒基溫哥華分行及在美國設有恆基三藩市辦事處,刊登廣告,專門聯繫收購華僑的物業。因此獲得甚多廉價土地,為公司增加不少土地儲備。

  當時,協助推行收購地產原料計劃的恒基同事陳華興,亦不負所托,為公司作出相當貢獻。

  還有,李兆基的一些基本策略和業務宗旨,經歷了一九七三年香港股市大崩潰和一九七四年的石油危機,都沒有絲毫改變。

  一九七四年的恒生指數下跌至一百五十點,樓價從一九七二年最高峰的港島住宅每平方呎平均價二百二十元跌到一百七十六元,跌幅大之外,成交相當淡靜,市面極端蕭條。

  李兆基的基本策略是:實行「地照買、樓照起」,同時「製成品照賣」。

  除了把推出的樓盤悉心包裝,大賣廣告,大搞宣傳之外,最主要是李兆基只要有些少利潤就放手賣出去。

  始終是薄利多銷的政策使恒基兆業維持著貨如輪轉。

  李兆基的業務宗旨是:從來不會自私地只顧自己盈利,而不照顧業務對手。他認為信譽最要緊。

  在一九七四年底,住宅下跌百分之二十而毫無起色之際,初在李兆基身邊打理財務的何永勳,自然是戰戰兢兢地管賬管得萬二分小心。

  身為老闆的李兆基也慎重地對何永勳面授機宜,道:

  「現今好比十面埋伏,草木皆兵。在這種險境下領軍,最重要糧餉充裕,切勿無端扣軍糧,影響軍心,折損士氣,反而就因小失大了。」

  李兆基不住提點著何永勳留意那些跟恒基兆業承做建築的判頭,務必要準時結帳給他們。建築行業的尾數往往是最難追討的,有些地產公司為了種種原因,下意識把尾期建築費拖得遙遙無期。這是李兆基最反對的,認為是破壞招牌的大忌。他說:

  「尤其是時勢不好,自己擔心,別人也擔心。自己手緊,別人也手緊。千萬別鼓勵惡性循環。」

  因此,恒基兆業在香港建築業內是最受包工建築的判頭歡迎,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了。

  二 匠心獨運 沙田奇跡

  (一九七五年)

  李兆基的做生意原則和手腕真是與眾不同,另有一套。

  他的上乘功夫在乎定力。

  李兆基非但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且在逆境中依舊有閒情去計劃未來和留意機會。

  在一九七四年香港人都對地產沒有信心時,不動產有著無可奈何的情緒時,李兆基已經準備在地產發展上有大作為。

  這決非他的感情用事,而是他靜心觀察到通貨膨脹相當厲害,這早晚會刺激市民的置業保值意欲,樓產復蘇在望。

  李兆基認為只要香港有一兩宗大型的基建工程帶動社會經濟,前景就會立即呈現曙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