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兆基博士傳記 | 上頁 下頁


  李兆基決定不動聲色,靜心觀察下去。

  有一天,他看到掌櫃向一名農民推銷金器。

  那名農民捏著一條金頸鏈,愛不釋手,跟掌櫃在討價還價。

  掌櫃正鼓其如簧之舌,對他說:

  「我們字號者、信譽好,這門口賣出去的從來都是十足黃金,毫無雜質。有些金鋪熔金時,就是放多一兩粒白銀,魚目混珠,你老也沒法子看得出來呢!」

  站在一旁的小兆基,恍然大悟。

  正所謂打金偷金打銀偷銀,並非虛語。

  那鑄金匠天天偷龍轉鳳,把如假包換的黃金袋袋平安,卻把銀粒扔到熔爐去頂替。

  金條自熔爐裡提煉出來之後,依然是金光燦爛,奪目生輝的,用肉眼誰也看不清楚那裡頭不是純金,而是混和了大概百分之一的雜質。甚至乎經驗老到的掌櫃也看不出來。

  李兆基靜心的計算過,這鑄金匠每日「袋起」一些黃金。不到幾個月,他就可以鑄成另一條一兩重的純金金條了。

  這種無本生意不叫做「偷」,又該叫什麼呢?小兆基對這個發現很不悅不滿,他陪著父親走在回家的路上時,曾經多次的想把鑄金匠偷金的情況向李介甫報告,可是每一次話到唇邊,便又硬生生的吞回肚子裡去。

  這件事是說不得的。

  一旦把鑄金匠的罪行宣揚出來,父親也許會把這作弊的鑄金匠踢出局外,那麼,由誰人去掌爐鑄金呢?

  鑄金這門手藝不是很多人都精通,後繼無人的話,豈不更添麻煩。縱使另雇他人,難保不是另一個偷金的高手?

  買賣金條和首飾的生意,既是其門如市,是不是應該啞忍一時,兔亂了大局呢?

  李兆基不住地思考著,在沒有想到一個完整的補救辦法之前,終於決定不把這個可惡和可悲的現象告訴父親。

  可惡的自然是那個食碗面反碗底的鑄金匠。

  可悲的竟然是如此無能為力、束手無策的自己。

  李兆基從此明白到身邊有一位不忠誠的雇員,損失是難以估計的。相反,當雇員盡忠職守、鞠躬盡瘁時,他們又是多麼的可貴。

  對一些可貴的雇員,無異珠寶,非珍而重之,竭力維護他們不可。

  給予可貴的雇員獎勵,表示對他們的重用與欣賞,所花用的金錢再多,到頭來也必會十足收回而有餘,且會樂得個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

  與此同時,李兆基叫自己緊記,受制于雇員難免會有一定程度的吃虧。要對下屬操縱自如,最基本而有效的方法是,自己隨時可以取代對方,做他所做的工作,且做得更好。

  於是,充實自己的學識是最最最重要的。

  自此,李兆基在黃金業務上埋頭苦心鑽研,終於成為黃金的全才。

  李兆基在十二歲左右(一九四一年),有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決心,學識了看金、化金、熔金等三方面的技術及知識,當年就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坐正第一把交椅作買賣手。技巧已不在於成年人之下。

  所謂睇金:當時人人都要購買黃金保值,市場根本以黃金為本位。所有黃金的成分大都參差不齊,但一般均在黃金上刻明十足黃金,實則只得八至九成,甚至會低到七成。

  這些金條和金器拿來賣給天寶榮時,成色的高低與成分的多少,都難逃李兆基的法眼。

  他以分金石鑒別黃金的成色,很能明察秋毫。

  李兆基這番看金的本事,是當時全行之冠。由於有這番本事,在黃金買賣及交收時,可以挑選得到優質黃金,因此,獲利豐厚。

  所謂化金:天寶榮慣于收買六路首飾,包括低金首飾、頸鏈、金手鐲、發簪、K金金幣、金錶殼等。這些飾金買賣,後期是由李兆基親自經手的。

  前期的掌櫃買入低成色的黃金時一般估計有七成黃金成分,但經化金師傅(亦稱打金師傅)化煉出來的黃金,往往差了一成。因為李兆基明白打金偷金的原理,後期便親力親為,用自己所學的技術,親自進行化金的工作,效果是既能多做生意,又可十足收成。

  所謂熔金:其時省港黃金市場買賣交收是採用五兩裝的。順德黃金市場,買賣交收則採用一兩裝的。此外,市上一般用黃金來保值的散戶,採用的重量也有大有小,形狀亦有圓有扁。李兆基對迎合顧客口味,多設各種款式供顧客選擇,熔得不好看時,一定堅持再熔到好看為上,加上包裝悅目,人人喜愛,使產品受到市場歡迎,營業額就日有進步。

  提起李介甫之于李兆基,順德市場無人不知這位神童。對於十二三歲的他在黃金生意上能如此精明果斷。眼光獨到、神乎其技,令全市稱讚不已。

  四 舊學新用 日進千里

  (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一年)

  李兆基在十歲前念卜蔔齋,由名聞遐邇的秀才梁雨培老師教他舊文學,熟讀四書五經。

  其後李介甫覺得只念古書不合時宜,想進一步栽培兒子。適逢廣州中山大學文學系教授梁惠民先生因廣州淪陷,不願意為偽政府效勞而返順德隱居,於是李介甫與鄉親等禮聘他為老師,實行舊學新用。梁惠民認為既可作育英才,又不用閒居沒有寄託,誠一舉兩得,遂欣然答允。

  梁惠民老師非常欣賞李兆基那種少說話多思考的個性。

  只把古書念死了,會如大量質優味美的食物,塞在腸胃之內難於消化,反而礙事。

  梁惠民於是在教習完李兆基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之後,要求他把這番道理融會貫通在現實生活的例子之上。結果,小兆基很快就思考到答案,給老師回話說: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