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呂正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〇〇


  孟家坪行政村的民兵幹部王秉元從邊區群英會回來,就根據「家家有地雷,人人會爆炸」的口號,把熬硝的技術教會村裡的小學教員和一部分民兵,接著又輪訓了各村的民兵、自衛隊幹部。然後又在擴大幹部會上確定每二斤半硝換一顆地雷,每戶備有一顆地雷,再生產的硝就可以賣給村武委會,或者按照牌價到合作社去換鹽、煙等日用品。他們推廣、領導這個運動的方法,是先選擇一個自然村作為試點,進行試造,取得經驗,然後加以推廣。他們在這個重點村裡組織了民兵、自衛隊員、變工組員和婦女、兒童八十多人。全村群眾都學會了,就把熬硝工作全部交由兒童負責,指定幾個民兵進行檢查,使變工組的勞動力能夠全部用在生產上。然後就把這個村莊所熬的硝,在村幹部開會時舉行展覽,並且配合展覽會向幹部群眾作關於濾硝、熬硝辦法的專題報告,還用算細帳的辦法把熬硝的利益告訴群眾,很快就把這個運動在全行政村推動起來。

  邊區生產的硝,共有土硝、石硝、植物硝三種,熬的辦法各不相同。甯武民兵熬土硝的方法,是把舊缺底鑽透一個孔,內襯白布一塊,將硝土一擔加柴灰二升拌起,放入缸中壓實,先用開水過濾,再放鍋中熬一個鐘頭,然後盛入盆中。冷卻後,將白色針狀物取出來用布包好,放置灰土吸去水分便是純硝。石硝的熬法,是把從石頭上刮下來的硝土放在盆中,每斤硝土加兩瓢開水,用棍攪拌,化成硝水,用籮過濾後放進鍋內熬,熬剩三分之一的硝水,倒入盆中,冷上一晝夜,凝成一二寸長的白色針狀物,取出以布包好,放在灰上把水分吸去便是純硝。興縣民兵還發現用老來紅熬硝的辦法,把老來紅秸切成一寸左右的小節,放置鍋內加水熬煎,等它變黃,就把鍋內硝水倒入襯有白布的筐中過濾,入鍋再熬,熬成膠狀物,取出曬乾,便成純硝。

  一九四五年陽曲民兵又發現了一種熬磚硝的辦法:在陳舊的破磚上,有一層像蟲吃過一樣的「磚鏽」,掃回一些放在火內試驗,如果可以燃著,證明有硝,放在鍋內加以溶解就能熬出硝來。後來民兵又創造了新的制硝方法:一種是把濾過的硝土,鋪在平坦的地方,打碎壓實,過些時就可以掃硝;再一種是把熬過硝的水灑在地上,也會長起硝來;還有一種是在廁所附近挖坑,內盛帶硝性的髒土,鋪上磚塊,磚上壓草,再灑上水,便可生出硝來。

  熬硝運動解決了製造軍火的原料問題,在群眾爆破運動開展的過程中,各地形成了製造地雷的熱潮。

  一九四四年,興縣出現了最早的造雷合作社。到了第二年,邊區民兵創辦的規模較大的造雷廠有二十二處,工人四百多名。這些「民辦公助」的造雷廠,貫徹了「勞武結合」的方針,將地雷與農具的生產結合起來。這樣既解決了戰爭、生產兩方面的需要,又以農具生產的利潤,彌補了在造雷方面的經濟虧損(因為地雷無代價地供給民兵使用,不能收回成本,純粹是消耗性的)。

  後來,民兵造雷又有新的發展,創造了石地雷。邊區到處都是高大的石山,遍地是成堆的石塊,而且這種石地雷的造法簡單,造雷工具只是一把鐵錘、一把鑽和一個小勺子,在石頭上鑽成五寸深的洞,安上爆發管就成了。一個石匠一天能打十幾顆,二十斤的石塊,只需一兩火藥,裝上三兩火藥就能炸碎六十斤重的大石塊,殺傷力很大。一九四四年春季,陽曲的民兵試造成功第一顆石雷後,即加以推廣,極受民兵及廣大群眾的歡迎。以後,民兵特地編了一首歌唱石雷的小調:

  希特勒垮了台,
  日本鬼子倒了黴,
  各地石頭變成雷嗨呀,
  炸得鬼子走不開。
  石雷造法很簡單,
  又好偽裝又好埋,
  只要大家思想對嗨呀,
  一時一刻就學會。
  石雷開展不困難,
  只要大家肯動彈,
  一把錘子一把鑽嗨呀,
  一個小勺就能幹。
  一顆石雷二兩藥,
  炸開能飛幾十塊,
  不分哪裡都能用嗨呀,
  群眾武器「美的太」。
  石雷威力真正大,
  人人不要小看它,
  軍民齊力來開展嗨呀,
  炸得鬼子回老家。

  邊區在軍火自給運動中,所需經費數量巨大,必須依靠廣大群眾的支持才能圓滿解決。甯武縣的邢四娃民兵中隊首先創辦了「軍火合作社」。這個合作社以軍火為主,而又結合一般日用品業務,每日除能給民兵造出三十顆地雷外,還可給群眾分紅利。邊區第四屆群英會總結了他們的經驗,加以推廣,半年時間,邊區各地即新建立七十三個軍火合作社。這些合作社可以分作屬￿縣、區和屬￿村的兩大類:縣區軍火合作社,一般開始完全以軍火為業務,以後增加到運銷群眾日用品等,逐漸形成以軍火為主而又經營一般合作社的業務。這種合作社業務中的軍火部門一般經營:購買軍火原料如硝、硫磺等;製造炸藥,裝置地雷,造爆發管;旋木柄及群眾用品;軍火運輸。村的軍火合作社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資金、有組織、有專職人員的正式軍火合作社,一類是沒有什麼固定的組織形式的臨時合作,或用變工辦法進行裝置等。民兵軍火合作社主要解決了軍火的製造問題,民兵又本著「土中取材,群眾路線」創造了「軍火田」——組織民兵開墾荒地,這些新開荒地上的收入完全用到軍火開支上,給民兵解決軍火經費開闢了最可靠的財源。

  邊區的第一塊「軍火田」,也是甯武刑四娃民兵中隊開墾的。一九四四年春,甯武民兵在開展爆破運動時,先是等待上級發地雷,後又聽說上級發錢自己買,可是上級的錢一時還未發下來,而爆破運動卻要緊急開展。邢四娃民兵中隊便跟群眾一塊研究,決定開墾「軍火田」,並且馬上派了八個民兵在敵據點附近開「軍火田」十五畝,縣武委會接到他們的報告,感到這是解決爆破運動經費的好辦法,隨即通報各區普遍推行。這個辦法很快推廣到邢四娃民兵中隊所屬聯防區的五個行政村,後又普及到全縣。他們的經驗經過報紙的宣傳,各地民兵也都紛紛學習,動手開起「軍火田」來。光是臨縣民兵就開了六千六百六十八畝「軍火田」,雖然碰上年成不好,這一年也打了二百多石糧食,差不多解決了該縣民兵全年所用的全部經費。

  軍火自給,這也是人民戰爭的一個特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