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呂正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九九 |
|
在邊緣區和敵佔區,每年收穫的季節一到,敵人便到各村搶糧,有時搶個精光,一點也不留下。人們為了維持生活,堅持對敵鬥爭,便想盡一切辦法,把敵人搶走的糧食再奪回來。 每次奪糧,在民兵、部隊英勇掩護下,常是動員了一個地區的全體人民參加的,因此能夠獲得巨大的成果。如從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起,靜樂民兵和群眾接連三次奪糧,由婁煩敵據點運出被搶去的糧食十六萬斤。九月五日,兩千多群眾又在第六分區的右河敵據點奪回糧食二十萬斤。九月十五日至十七日,靜寧民兵和群眾三次攻入石神敵據點,背出糧食七萬斤。一九四五年,文水群眾千餘,浩浩蕩蕩地趕著一百多輛大車,一次便從西社敵據點中奪回七十萬斤麥子;四月二十七日,再次奪回麥子二十余萬斤。三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嵐縣民兵、群眾在部隊掩護下,三次在嵐縣城奪糧十萬斤;十二日起在方山寨子四次奪回十五萬斤。三月十六日,甯武五百餘群眾攻入西馬坊敵據點,背出糧食九萬多斤。 從敵據點奪回來的糧食,大部分或全部都歸群眾自得,前往石神奪糧時,武工隊向各村動員的口號就是:「把敵人搶走的糧食全部背回來,誰背回是誰的,公家不要一粒!」結果石河敵人倉庫裡存的二十萬斤糧食,被各村群眾奪得一乾二淨,解決了五千多群眾的生活問題。從婁煩奪出的十六萬斤糧食,解決了整個靜樂第二區和全縣大部分地區的困難。婁煩據點附近的一個村莊,曾被敵人劫去糧食一萬斤,群眾前去奪糧一次就奪回了一萬二千斤。曾被敵人搶得精光的農民趙連,一次就奪回了五口袋糧食。從敵人虎口裡奪回來大量糧食,不僅解決了群眾急需的口糧,也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熱情。方山有個村莊經過奪糧鬥爭,群眾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人民在生產時愉快地唱道:「肚裡吃的是白麵,手裡拿的鋼鐝頭,縱有千坰萬頃荒地,不發愁。」 因此,每次奪糧鬥爭都吸引了成千成萬的群眾,彙集成浩浩蕩蕩的大軍,連各村裡的老頭兒、婦女、小孩也都參加到奪糧的行列中。一九四四年八月方山群眾到馬坊敵據點奪糧時,有兩個十三歲的孩子也夾在群眾中,有人擔心說:「孩兒們,回去吧,免得打仗的時候嚇哭了。」兩個小鬼直著脖子回答說:「孩子也敢和你們大人比賽!」有個六十二歲的胡永貴老漢,也帶著口袋坐在石頭上等出發,有些人勸他:「您別去啦,年紀太大了。」胡老漢擺了擺顫抖的手:「就算拿回來一顆糧也罷,多少不說,為了出口氣。」 每次發動群眾進行奪糧,為了保障安全,都要先把敵情偵察清楚,同時還要對參加的群眾進行周密的組織準備。靜樂、婁煩奪糧中,第一次由遊擊隊長總指揮,第二次規模更大,除了數百名民兵,還有群眾一千八百多人,便由掩護的遊擊支隊(相當於團)長擔任總指揮。出發以前,先把參加奪糧的群眾組成八個大隊,每一個自然村為一小隊,小隊下面又編班,每班七至十人不等,背出的糧食,在各班內按照人數平分。為了照顧路遠的村子,把他們排在前頭先進糧倉。前去石河奪糧,民兵分了幾個隊,如果敵人沖出來,有的就負責掩護群眾轉移,有的負責對敵人作戰。 糧食對敵人也非常重要,但他們卻沒有辦法保護。每次,敵人看到黑壓壓的前去奪糧的人群,便嚇得藏在烏龜殼裡不敢動。敵人為阻撓群眾奪糧,曾在庫房裡埋地雷、掛手榴彈,每次都被民兵取下來埋到碉堡門口去炸敵人。 敵人不僅搶糧食,為了破壞根據地的農業生產,並且供給他們肉食,還經常搶掠群眾的牲畜。我軍政人員也是組織群眾去從敵人那裡再奪回去。 勞武結合是人民戰爭的產物,也是人民戰爭的特點。勞武結合的創造是多種多樣的,人民群眾在對敵鬥爭的實踐過程中,隨時隨地都有新的有效的制勝敵人的巧妙方法產生,常常是連想都想不到的,可是群眾卻很自然地創造出來了。這僅僅是一些例子,各地區對敵鬥爭許多新奇創造,是無窮無盡的。 六、軍火自給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晉綏邊區沒有得到過國民黨政府一槍一彈的接濟,八路軍的武器完全依靠在戰鬥中從敵偽軍手中奪取。但是民兵和自衛隊的武器供應,一時就成了大問題,結果是依靠廣大群眾的智慧得到了解決。 晉綏民兵初建時,有三萬多人,所有武器不過是步槍二百九十餘枝,手榴彈六千九百多顆,打獵用的火槍八百多枝,土造的「獨角牛」(冀中叫獨撅、撅槍)一百五十來枝。當時,晉綏民兵作戰,多是使用原始武器,大刀和長矛等,實際上等於赤手空拳,用雙手跟現代化裝備的敵人作戰。在鬥爭實踐中,民兵終於找到了軍火自給的路。當民兵發展到八萬餘人的時候,平均每人至少有一件或數件武器。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邊區四屆群英大會上,在展覽室陳列了人民自己造的很多武器:地槍、土槍、土擲彈筒、榆木大槍和自製的來複槍。種類最多的是地雷:鐵的、磁的、玻璃的、石頭的、鐵茶壺、瓷瓶、瓷盒、瓷罐等,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甚至吃飯的碗、裝油的瓶,都被製造成致敵死命的武器。 民兵在解決武器的過程中,因缺乏設備和技術人才,遇到很多困難,都是手工製造。首先開動腦筋用土法製造子彈的,是五寨東秀莊的民兵。他們先和銀匠合作,造成土造槍上用的子彈,以後又製造出土炮彈和各種地雷,在村子裡成立一座「無定形軍火廠」,供給民兵各種彈藥。他們的創造起了帶頭作用,不久各地民兵便都能夠製造武器了。興縣胡家溝十六歲的關二由和十四歲的魏雙喜兩個小民兵,曾有簡便的辦法自造手榴彈和子彈,用薄鐵皮和火柴頭製成手榴彈的爆發管。河曲縣河泉民兵中隊長李珍洪,經過苦心研究製成一種榆木大炮,打得遠,威力也很大。興縣兵民英雄李有年和鐵匠一起研究,製成了擲彈筒,威力也不小。他們把壞的手榴彈換上新炸藥做成炮彈,裝進擲彈筒,點著「順藥」,彈殼落地即爆炸。 製造軍火,硝的需要數量最大,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原料。隨著民兵自製軍火運動的開展,各地形成了群眾性的熬硝運動。許多地區的群眾都把熬硝列為家庭的副業生產。到了一九四五年夏季,嵐縣、河曲、保德、寧政、靜寧五縣就有硝池一百二十九處。興縣孟家坪行政村,總共二十個村莊中就有十八個搞起了熬硝。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