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呂正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〇一


  七、大生產

  在開展對敵鬥爭的同時,邊區軍民也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以堅持戰爭,解決軍民的吃飯和穿衣兩大問題。

  生產建設中農業是主要的。為了鼓舞占人口總數百分之八十以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初步改善他們的生活,實行了減租減息,削弱農村中過苛的封建剝削;同時為了團結抗日,也規定了保證交租交息的政策。認真執行這一政策,不僅中貧農的生產熱忱高漲了,就是地富的生產情緒也提高了。政府更扶助生產,減少稅收,每年只收一次統一累進的抗日救國公糧。獎勵精耕細作,提高產量。此外還獎勵開荒、種棉、種植特產(如藍靛等),都對農業生產起了推動作用,使邊區生產運動更加蓬勃發展。特別是實行勞武結合,初步得到變工互助的經驗。當毛澤東同志「組織起來」的號召提出後,邊區便掀起一次空前的變工互助運動。根據邊區群英會所得材料,到一九四四年底,僅晉西北區三十九萬一千七百八十八個勞動力,參加變工互相的已達十四萬六千五百五十人,占全體勞動力的百分之三十七點四。興縣一九四五年的統計,六個區一個市的農業勞動力共二萬三千四百六十六人中,參加變工互助的占百分之四十三點六。個別村莊如勞動英雄溫象拴村,勞動力組織起來的達到百分之九十六。

  變工互助是在個體經濟基礎上(私有財產基礎上)的集體勞動。開始普遍採用小組變工,人數少,一工頂一工,辦法很簡單。後來感到這種工頂工,因倒地等關係,有時耽誤生產,有些地方就開始打亂耕作的辦法,就是按莊稼先後、地段的遠近耕作,提高勞動效率。後來更發展到依勞動力強弱評工,就使變工互助形式更加完善。並創造出種地和各種副業變工,男耕與女織變工,變工辦學校,農民與醫生變工等豐富的內容,以及勞武結合的許多形式。變工互助的好處是節省人力,比如農民送糞,一頭毛驢需跟一個人,變工組一個人就能帶管三四頭毛驢。但更重要的是在集體勞動中,通過互相督促、鼓勵競賽等使每個人的勞動強度提高。

  臨縣很多村莊往年秋收一般需三十天到四十天,變工後只要十三天到二十天就結束了。人們拿這省下來的勞動力去作別的,便使收入增加。如興縣勞動英雄溫象拴村,一九四四年共增產糧食達二千八百八十六石。保德勞動英雄袁謙村(袁家裡)由於實行大變工,一九四四年生產糧食較一九四三年幾乎增加了一倍,總共收入糧食一千一百四十九石。全村開支六百四十四石,餘糧相當於全年需糧的百分之七十八點四三,做到耕種兩年便可餘糧一年半。組織起來是群眾翻身的必由之路,人民已由切身經驗中信服了這真理。

  變工互助促成生產方式及一定程度上生產關係的改變,改變了人與人的關係,使全邊區形成一種團結互助、大公無私的風尚。這種新風尚具體體現在那些傑出的勞動英雄們身上,例如張初元、溫象拴等,都是大公無私,為公眾服務的模範。張初元一九四四年春終日奔跑,幫三十來戶農民買到土地二百四十坰,還把自己的錢借給別人買地,而他自己卻沒有買一畝地。當他哥哥問及此事,他回答:「先讓別人買吧,只要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什麼時候也不愁翻身!」溫象拴靠自己的勞動由貧農上升為富裕農民,但他同時幫助了別人的上升和發展,每年都拿出大量糧食接濟貧苦人家,他的翻身是和大家翻身同時實現的。他常說:「咱是從窮人裡來的,咱知道窮人的苦。咱現在好了,就得幫助窮人,也能變得和咱現在一樣。」

  捨己為人、服務群眾的品質,正是一切群眾英雄的特點,也是邊區新型農民共具的優良品質。所以在邊區,苦難的人們不是到處受人白眼,而是受到親切的同情和救助。兩三年來,有一萬多難民由閻錫山統治區逃來,他們全都受到熱情的接待與安置。一九四五年春由閻錫山統治區逃到汾陽、離石根據地的難民有六百六十戶,政府每戶撥給細糧兩石,群眾又互濟一石,並調濟土地、房屋、農具,還撥了七十萬元的耕牛貸款,幫助他們建立家務。汾陽下新村的小學教員把自己的米捐給難民,自己則吃黑豆炒麵。難民們看著現在,想到過去,不禁感激得熱淚盈眶。來到交城根據地的幾戶河南難民,只經過一年勤勞生產,就從一無所有變成除夠吃外每人還余一石米。他們聽說河南老家被八路軍解放了,就動身回去重建家園。臨行前村民請客送行,走時全村男女排隊歡送,難民說:「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八路軍!」

  晉綏邊區幾年來還作了一件艱巨的工作,把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許多不事生產的二流子改造成勞動者,成家立業,自食其力。據一九四四年統計,晉西北區(缺三分區四個縣)共有二流子一萬零一十三名,經過改造的有六千八百零三名,占全數百分之六十八。一九四五年據興縣、嵐縣等九縣不完全統計,已改造了百分之八十六,有一些還被選為勞動英雄,如興縣賈懷德等。溫家寨的溫初兒在溫象拴幫助下,已由一個二流子變成好勞動力,被群眾選舉為全村的生產變工隊長。政府這種政策使生產增加了力量,使二流子脫離貧困,各階層人民都深受感動。

  邊區生產發展的顯著標誌是耕地面積的增加,開墾了廣闊的荒地。一九四〇年行政公署續范亭主任號召:「我們要把山頭都變成饅頭!」政府《開荒條例》規定:「開墾生荒三年內免征公糧,五年內免交地租;開熟荒免征公糧一年,免交地租三年;開河灘地免征公糧五年,五年至二十年免交地租。」因此,全區由一九四〇年到一九四五年六月間,軍民共開荒一百九十五萬六千六百八十五畝,就耕地面積來說,等於創造了一個興縣或三個保德縣。只興縣的耕地面積,就增加了五十萬畝。開荒而外,農民還以興修水利、精耕細作等方式力求增產糧食。

  邊區部隊、機關的生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子弟兵不但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和敵偽軍搏鬥,來保衛人民的生產,而且也熱烈地響應毛澤東同志的號召,直接投入大生產運動,以減輕人民的負擔。部隊、機關生產,在新政權一創立就已開始,到一九四三年發展成為大生產運動,特別在一九四四、一九四五年兩年,獲得空前巨大的成績。在生產中,上至軍區司令員、政委,下至戰士、炊事員以及一部分輕病號傷員,都積極參加勞動,向荒山棘林進軍,常弄得滿手血泡。有些勞動最好的戰士,用鐝頭一天開到六畝二分地,但在邊區一天能翻六畝地的牛也是不多的,所以人們送給這些勞動英雄一個綽號:「氣死牛」。在軍區榮譽隊,有一個雙足已鋸斷的殘廢戰士,還參加開荒。有雙目失明的殘廢戰士學會紡織。已鋸了一隻手的殘疾人,就兩個人合作起來紡織。因為他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他們和人民血肉相關,生產極端熱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