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羽生傳奇 | 上頁 下頁
二六


  「你看,這日本的海水是多麼清澈,山景是多麼翠綠呀!看到如此清明的山水,使人想起山裡長在清水中那美麗的山葵花呀!」

  頗為自負。

  中國的禪師聽聞此言,並不在意,反而微微一笑,說:

  「日本海的水果然清澈,山景也美。可惜,這水如果混濁一點就更好了。」

  這下輪到日本禪師驚異了,臉上寫滿了問號。

  「水如果混濁一點,山就顯得更美了。像這麼清澈的水只能長出山葵,如果混濁一點,就能長出最美麗的白蓮花了。」

  中國禪師平靜地解釋道,日本禪師只得無言以對。

  看罷這則故事,相信人們都覺得中國禪師的道行更高。尤其是中國人,因為自許污水裡能開出蓮花,所以恣情縱意,把水弄髒,也覺得理所當然。

  這足可證明,人們總有在複雜的事物裡尋求樂趣的欲望,戰爭的始作湧者是這樣,平庸人生中尋求異常刺激的人也是這樣,即便是安分守己的老百姓,也時時渴望著瀟灑走一回。

  所以,當現代人又開始復古,重新以多情的眼光去關注純棉布衣,並認為在現代化的大都市里,身穿乾乾淨淨的純棉布衣的人,是真正的貴族的時候,我們再來看看張丹楓,看看他是如何做到文武雙全,德才兼備,形神俱美,內外雙修,江山江湖齊管……是不是會有新的感悟?

  其實梁羽生的作品中的人物也不全是那種真善美與假醜惡的模式鑄造出來的產品。

  《萍蹤俠影錄》裡,他就很用心地在俠與國運、俠與家仇、俠與愛情、俠與江湖的矛盾、衝突以及相容中,努力把握人物的個性形象及其獨特心理。

  張丹楓由蒙古到中原,由中原到江南,又從江南到蒙古,就像一匹神駿異常的「照夜獅子馬」縱橫千萬裡,到處留下他的萍蹤俠影。

  只不過,張丹楓也不是一開始就有那麼高的思想境界,他其實是為報仇而想到中原來刺探軍情,以備有朝一日奪取大明江山的。他和雲蕾一見鍾情,所以,在兩人被因石洞裡的時候,他就對雲蕾坦誠以告:

  「我此次實是瞞著父親,私逃回來的,事情只有我師父一人知道,中原武林的種種情形,也是我師父對我說的。我是中國人,我絕不會助瓦刺入侵,可是我也要報仇……」

  「我入關之後,細察情形,明朝其實已是腐朽到極,要報仇我看也不很難。我若找到地圖寶藏,重金結士,揭竿為旗,大明天下不難奪取。」

  「皇帝也是常人做,一家一姓的江山豈能維持百世?不過我搶大明的江山,也不只是為了做皇帝,也不只是就為報仇,若然天下萬邦,永不再動干戈,那可多好……」

  「人壽有幾何?河清安可俟,焉得聖人出,大同傳萬世!哈,哈,若能酬素原,何必為天子?」

  霸氣宏圖在這個相國公子的心中是紮下了根的,祖先的仇恨,在年青的後輩身上也不那麼容易斷根,所以,當雲蕾看不得他的狂態,忍不住說道:「做不做皇帝,那倒沒什麼希罕,只是你若想搶大明九萬里的江山,不管你願不願意,只恐也要弄至殺人盈城,流血遍野。何況現在蒙古入侵,你若與大明天子為仇,豈非反助了瓦刺一臂?」

  張丹楓一下子倒怔在那裡。

  從來都是這樣的,每一場奪取政權的戰爭都是男人戰死,女人傷心的,苦的都是平民百姓。

  張丹楓何嘗不知,卻苦在心結難解,到了第十五回,他在寫給於謙的一首詩中,仍是這種心態的抒寫:

  愁裡高歌梁父吟,猶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踐亡吳計,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鴻哀破國,晝行饑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陸沉。

  直到在中原、江南盤桓了一段日子,深深感到雲蕾的話是有道理的,加上出現了「土木堡之變」,聽說朱家皇帝已被瓦刺所俘,才堅定了把寶藏獻給明朝的決心。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1449年,瓦刺大舉向中原騷擾,明英宗朱祁鎮親自統帥京營五十萬大軍出征。當年8月13日,明軍在土木堡(今北京的懷柔縣)被瓦刺破城而人,抵抗不了,連朱祁鎮也束手被俘。這一事變,對於一心要找明王朝的麻煩,以報殺祖之仇的張丹楓來說,無疑是一個復仇立國的大好機會,但張丹楓卻選擇了令人驚訝的道路。

  這邊廂,他安排雲重把剛掘到的張家寶藏悉數獻給明朝政府以抵禦外侵。

  那邊廂,他以民族危亡之大局為重,拋棄私家仇怨,鐵騎千里從陰險毒辣的瓦刺太師也先手中救出了被俘的仇人後代朱祈鎮,一片丹心可昭天日。

  這一切,張丹楓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雖然其中不乏艱難險阻,也幾乎有功虧一簣的絕望,但張丹楓最終都闖過來了,當然,是一步一步闖過來的。

  但張丹楓闖過了國仇,卻差點闖不過家仇。

  《萍蹤俠影錄》說到底,也還是一個復仇的故事。

  每一個武林故事裡,幾乎都有「復仇」這種故事元素。

  甚至可以說,自有人類始,復仇故事便層出不窮。世代延綿。

  誰說不是呢?西方的神話中專門有一個「復仇女神」,即使是最仁慈的上帝,在夏娃被蛇誘惑動員亞當一塊吃了美麗的紅蘋果後,也把他們逐出了伊甸園。

  復仇實在是人類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認為最正常、最理所當然的行為。

  正如人類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邪惡的一面一樣,

  不是有「有仇不報非君子」的名言嗎?又有誰不想當君子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