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魯迅傳 | 上頁 下頁


  魯迅的心情大變了。先前那份受輕蔑、受壓迫的痛苦依然存在,但另一種俯視現實,俯視黑暗的氣魄與日俱增;那份走投無路的煌惑並沒有消失,但另一種踏上卞坦途的欣喜明顯壓過了它;對勢利和愚昧的人們的厭惡依然強烈,但就在這旁邊,又生出了一種分析、探究和拯救他們的理想主義的熱情,雖不能說那默默忍受的態度就完全改變了,但一種奮起反抗的衝動,顯然是更為強烈。他畢竟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一旦信奉了一種樂觀主義的理想,就自然要付諸行動了。

  於是他一到東京,就剪掉了辮子,除去那奴隸的可恥的標誌。接著更沉人"如何求國的莊嚴的思考,多次和朋友們討論麼?""它的病根又在哪裡葉他得出結論說:"我們民族最缺乏的東西是誠和愛,換句話說,便是深中了詐偽無恥和猜疑相賊的毛病/這毛病是怎麼沾來的?"兩次奴於異族,……是最大最深的病根。做奴隸的人還有什麼地方可以說誠說愛呢?"那該怎麼辦/唯一的救治方法是革命!"這些看法並不特別,無論提問的角度,還是回答的思路,都明顯受了當時報刊和留學生中的流行思潮的影響,但是,魯迅的啟蒙主義的心路歷程,卻正是由這樣的思考開始故。他吟出"寄意寒星壟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那樣宣誓般的詩句,毫不掩飾地以救國者自居,又發表《斯巴達之魂》那樣慷慨激昂的文字,力倡一種與奴隸心態絕然相反的奮勇犧牲的精神。他還和朋友一起,利用課餘時間去講道館練習柔道,摔跤,還自己備了一把刀,聲稱要回國復仇,儼然要做一名斯巴達式的戰士了。

  難怪他在仙台碰了那麼多壁,回到東京卻依舊意氣昂揚,那在去仙台之前就已經萌生的以血薦軒轅的大志,似乎穩穩地撐住了他。他很快就重返三年前的生活軌道,依舊是學外語,讀理論,也依舊是寫文章,談救國。他開始長篇大論地抒發去仙台之前就已經形成的那些思想,譬如《人之歷史》,是宣傳進化論,《摩羅詩力說》,是崇揚文學中的"斯巴達之魂",《文化偏至論》,是鼓吹改造人心,再造精神,與四年前寫下的《弁言》的題旨,幾乎一模一樣。尤其他這些文章的語言和文風,也像四年前那樣慷慨激昂,一點都不比《斯巴達之魂》有什麼遜色。我覺得,與文章題旨相比,語氣和文風更能夠表現寫作者的情感狀態,正是從《斯巴達之魂》到《摩羅詩力說》的慷慨激昂的文風,表現了魯迅在日本期間的基本心態。至少在大部分時間裡,他是自居為一個救國救民的啟蒙者,對自己和民族的前途滿懷信心,因此他毫不吝嗇自己的嗓門和精力,一任那慷慨悲歌的英雄主義情緒激越飛揚,一九〇三年他寄給朋友的照片上,眉字間流溢出那樣一股勃勃英氣,就再清楚不過地證實了這一點。

  一個人的實際境遇和他對這境遇的理解,竟能有如此大的差異,魯迅明明是處處碰壁,走投無路,卻自以為踏上了救國救民的希望之道。也許黑暗時代裡的最初的啟蒙者,對自己的處境都會發生類似這樣的錯覺?但魯迅的這種情形,還是會使人特別擔心。命運是無情的,不管你怎樣理解它,它總要將自己的真實面日暴露給你夕逼迫你看清楚它。魯迅又是那樣敏感的人,他的少年經歷早已經在心中灌滿了對於冷酷人生的厭借,一旦現實打破了他現在的樂觀信念,他心理上會發生怎樣劇烈的反應呢?我似乎又隱約覺出了命運之神對他的惡意,就像在安排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一樣,莫非它又要重演故伎,先用種種樂觀的信念哄住他,然後一下子撕破它們,將他再一次推人震驚和絕望的深淵?我真是不敢再想下去。

  〖第五章 猶豫不定的靈魂〗

  魯迅畢竟不是小孩子了,他對命運之神的惡意,不會再像童年時候那樣懵然無知。他在理智上確實有錯覺,但在下意識裡,他的實際人生體驗還是會深深地影響他。倘說他這時正信奉一種啟蒙主義的樂觀的信念,這樂觀的信念本身,卻又分明受到他另一些情緒的持續的侵蝕。

  比方說,他在弘文學院探究中國人的國民性,這當然是表現了強烈的啟蒙熱情,可你看看他這種探究的具體角度,「詐偽無恥和猜疑相賊」,「口號只管很好聽,標語和宣傳只管很好看,……但按之實際,卻全不是這回事」,中國人的毛病不只在愚,更是在詐;不只在麻木,更是在虛偽——看到他從這樣的角度去理解中國人,恐怕誰都會認定,是有一種對人的深刻的不信任在影響他吧。也就在這時候,他迷上了俄國作家安特列也夫,同時翻譯他兩篇小說,一篇譯名為《謾》[即欺詐],表現人世間的無真誠,另一篇譯作《默》,描寫一家人互不相通,只會默然相對。他又那樣喜歡尼采,桌子上經常放一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個是對人間陰冷的犀利的洞察,一個是對卑劣人種的整個的唾棄,它們居然能引起他的強烈的共鳴。那理想主義的啟蒙熱情,顯然還不能占滿他的身心。在魯迅這時期的論文中,一到駁斥那些他認為乖謬的主張,發動的第一步攻擊,往往是挑剔主張者的實際動機,揭發他們的心口不一,這不正是他那個探究國民性的角度的延伸嗎?我不禁想起紹興城中那個在當鋪和藥鋪間匆匆奔走的少年人,想起他十多年來對周圍卑劣人心的敏感和憎惡,在上面舉出的現象當中,這敏感和憎惡是太明顯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