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魯迅 | 上頁 下頁 |
七 |
|
這年,魯迅18歲,把原名樟壽改為樹人。這一年,正是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年)。 自從1840年,封建中國的大門便隨著英、法、美等國的堅船利炮向外國侵略者敞開和加大。清政府的「天朝」迷夢被打破,那些腐朽昏庸的上層人物,面對外國侵略者的淫威,喪失了往日的威風,只好與「強盜」們狼狽為奸,甚至為虎作倀,欺壓國民,侵佔土地,擄掠財富,構成了一幅畸形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國的圖畫。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海戰中慘敗,次年訂立《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在魯迅的心裡烙上了深深的悲痛。18歲的魯迅來到南京,與其說是給他個人找生路,不如說是給中華民族找生路。民族危機、社會危機給魯迅以強烈的刺激,使他的心思不能不從個人出路與中華民族的出路在生活實踐中取得統一。 魯迅來到南京的這一年,正是戊戌變法運動猛烈高漲之時。變法運動的代表人物是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他們是從封建地方階級中分化出來的,具有變化維新思想的改良主義者。他們關心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要想改革腐朽的不適合「世界潮流」的舊制度,建立一套新辦法、新制度。但這種改良主義是主張君主立憲的,很不徹底,並不能拯救民族危機,但是,在當時這種主張卻有它的很大的進步意義。在它的影響下,興建了很多新學堂,進步的文化思潮在這裡得到傳播,新的報刊和書籍陸續出版。正是在這個時候,魯迅進入江南水師學堂。 江南水師學堂的一切設備和措施,都令人覺得它不過是封建主義的軀體,這軀體被一層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外衣包裹著。一進儀鳳門,就可以看見這學校裡有二十來丈高的旗杆。這旗杆很有意思,如果有人爬上杆頂,就可以看見獅子山和莫愁湖;危險性也沒有,因為下面張著網,跌下來也摔不厲害。此外,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高煙囪了。在學堂的後面有個被填平了的地方,因為淹死過兩個年幼的學生,所以在魯迅到來之前,池子已被填平了,而且還造了一座小關帝廟加以鎮壓,而每年陰曆七月十五日,還有一群和尚被學堂當局請來放焰口,這就使得魯迅不久就覺得這學堂充斥著烏煙瘴氣。 學堂裡的功課,一星期中有四整天是讀英文,一整天讀漢文,一整天做漢文。魯迅學習很刻苦,而生活也過得十分不容易。這裡雖說是公費,吃飯、制服、住宿、書籍都是由學堂供給,但是,給學生的津貼卻是很少的。這些津貼是買不了什麼像樣的東西的,而魯迅自己又沒有錢,到了冬天,他只好穿著夾褲過冬。 而南京的冬天又十分寒冷,他就養成了吃辣椒取暖的習慣,進而成了嗜好,因此他的胃功能受到了不小的損害。 漸漸地,魯迅對江南水師學堂不滿情緒日增,第二年就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鐵路礦務學堂去學開礦了。在路礦學堂裡,情況有些改變。在水師學堂學的是英文,在這裡卻學德文,另外還要學算學、物理學、金石礦物學和物理學。因為這些是以前沒有學過的,所以,魯迅感到非常新鮮。在這裡,魯迅還自學了有關生理學的《全體新論》和《化學衛生論》等書,這使他回想到父親的病並開始認識到庸醫騙人的可恨。 魯迅來到路礦學堂的第二年,校長換成了一個坐在馬車上時要看《時務報》的「新黨」。有一次考漢文,新校長出了一個題目——「華盛頓論」。這可難煞了漢文教員,不禁緊張兮兮地求教他的學生們:「華盛頓是什麼東西呀?」 由於看新書的風氣日益流行,魯迅就有了接觸進步思潮的機會。引起他莫大興趣的一本書是《天演論》,是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著作,宣傳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是由我國著名維新派代表人嚴複于1896年翻譯過來的。書中物競天擇的新思想使魯迅再也不能平靜下去。它使魯迅聯想到中國受外國人欺淩的現實,使魯迅認識到,如果中國再按照以往陳舊的方式生活,在目前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上是無法再生存下去的。要想脫離這個殘酷的現實,必須堅決地把那些腐朽的不合時宜的東西拋棄掉,必須奮起直追,抓住那些合時宜的,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東西,並且決不向外來侵略者投降。惟其如此,中國才有希望。當時,作為一個年輕的愛國者,魯迅接受了達爾文進化論的思想,在後來的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中,他經常使用這個武器,直到後來他接受了更新的、更科學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武器。 魯迅在路礦學堂裡一直學到1902年,算是從那兒畢業了。但是,他又面臨了新的問題,如他自己所說:「畢業,自然是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畢業,卻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幾次桅杆,不消說不配做半個水兵,聽了幾年講,下了幾回礦洞,就能掘出金銀銅鐵錫來麼?實在連自己也茫無把握,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鑽下地面二十丈,結果還是一無所能。」魯迅又面臨一次選擇,該到哪裡去呢?當時的中國,維新浪潮已經低落下去,清政府裡的頑固派繼續向侵略者投降。1900年,八國聯軍攻下北京城,1901年簽定了城下之盟——《辛醜和約》。對內,清政府卻採取高壓的政策,鎮壓義和團運動,即使對於那些溫和的改良主義者,也要請他們去上斷頭臺。國內真是一片黑暗,這對於尋求科學和維新真理的魯迅來說,到國外去,倒是一條較為適合的路。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