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魯迅 | 上頁 下頁


  §四、東渡扶桑

  1902年,魯迅22歲時,江南督練公所要選派學生出國留學,魯迅被選派。該年四月,魯迅與三位同學和江南陸師學堂的總辦俞明震乘船東渡去了日本。到了日本,魯迅先在東京弘文書院補習日文。他所在的班稱為「江南班」,共有中國留學生十多個,他們都準備在學好日文之後,再分別學其他的專業。

  當時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大多聚集在東京。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在花下就時常出現一些中國的留學生,他們頭頂上盤著大辮子,把制服的帽子頂得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這樣散了辮子,盤得平平的,除下帽子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顯得標緻,很引起魯迅的反感。魯迅就跟他們完全不同,他到了東京之後,不久就毅然把辮子剪掉了,成為「江南班」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人。在東京,有一個中國留學生會館。那裡有賣新出的書報的門房,魯迅有時也去那兒光顧,有時還會進裡面坐一坐。一到傍晚時分,就有一間地板經常咚咚直響,弄得滿屋都是煙塵,有些知內情的人說,這是留學生們在那裡學跳舞。

  魯迅初到東京時是比較寂寞的,他就用讀書來消除寂寞。《天演論》、《群學肄言》、《茶花女遺事》等,都是他愛讀的書。此外,魯迅又瀏覽了當時被翻譯過來的一些其他的哲學、社會科學和文藝書籍。他瀏覽的範圍是十分廣泛的,但魯迅並不滿足于書本上的知識,現實的社會問題對他來說則更富吸引力。許壽裳是魯迅在東京新認識的朋友,他們倆湊在一起就會談一談人性,談談國民的缺點以及它的病根,以及如何去改造「國民性」的問題。

  在東京,魯迅也時常參加一些公共集會。在集會上,他對於那些無政府主義的投機政客的一些言行,特別感到厭惡。有一次,魯迅看見一個頭包白紗布,用無錫腔調講演反清的青年,他講得真是激昂慷慨,似乎令人有點肅然起敬,可是到後來卻越講越不行了。

  當這位青年自以為很得意地說到「我在這裡罵老太婆(指清政府中頑固派首領慈禧太后),老太婆一定也在那裡罵吳稚暉」的時候,聽的人都哄堂大笑起來,認為他是在打諢,接著便紛紛地走散了。這一個很惡劣的印象,在魯迅的記憶裡保持了一個很長久的時間。

  當時,在魯迅心目中的真正革命者是孫中山和章太炎。

  孫中山的革命民主派影響了東京,新生的革命力量生長起來。一九〇三年,章太炎、陶成章組織了一個革命團體——光復會,由江蘇、浙江籍留日學生為基礎,魯迅後來也成為它的會員。孫中山、章太炎等人之所以是魯迅認可的革命者,因為他們指出,留學青年們不能忘記祖國的災難,要推翻當朝的腐朽的清政府,才是中國唯一的出路,才能將中國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

  當時,浙江省的留日學生所出版的刊物是《浙江潮》,魯迅的好友許壽裳是這個刊物的編者之一,後來,魯迅也成為《浙江潮》的經常的撰稿人。他在這個刊物上發表了最早的關於文學和科學譯著,顯示了他的文學才能和他那有特色的愛國主義。在他譯述的《期巴達之魂》一文中,魯迅向那些因抵抗外來侵略者而英勇犧牲的戰士們,表示了他的極大的尊敬,他寫道:「巍巍乎溫泉之峽,地球不滅,則終存此斯巴達武士之魂;」他還特地讚揚了那些年青的斥責她的丈夫生還的婦女,用以鼓勁當時的中國青年:「我今掇其逸事,貽我青年。嗚呼!世有不甘自下於巾幗之男子乎?必有擲筆而起者矣。」魯迅特別讚揚斯巴達人尚武精神的用意很明顯,就是為了表達他對外來侵略的反抗情緒。

  在給《浙江潮》的撰稿中,魯迅還熱心於介紹自然科學。他譯述了《說鈤》,是一篇介紹發現鐳的經過的科學論文;此外,還譯述了科學小說《日界旅行》和《地底旅行》,還有一篇科學論文《中國地質略論》。與此同時,魯迅和友人顏琅台編了《中國礦產志》,論述了當時中國地質和礦產分佈情況。

  魯迅認為,科學與愛國是緊密相聯的,科學可以喚起人民的愛國熱忱,也可以找到愛國的途徑。魯迅這種愛國方式是與別人不同的,別的留學生的活動大都偏重政治,而他把重點放在了科學上。自然科學和社會改造的事業,在那時的魯迅的思想裡最初地發生了聯繫,這可以算是魯迅的對於科學和文學的最初的觀點。

  在東京弘文書院學了兩年多日文,魯迅選擇了醫學作為下一步學習的主攻方向。1904年秋天,魯迅離開東京,來到了那個僻靜的鎮市——仙台。

  魯迅選擇學醫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因為父親的死。他的父親就是被那些「有意或無意的騙子」

  庸醫所耽誤,這件事引起了他對於被騙的病人和病人家族的同情。其二,當時,中國也就是因為落後和無知才被外國侵略者肆意欺淩和摧殘。這是魯迅所親身感受到的,也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他打算學成後回國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耽誤的病人,或是在戰爭時候當軍醫。魯迅又從當時被翻譯過來的外國歷史教科書的一些片段,知道日本的發達是與西方的醫學有關的,他希望能用醫學把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從昏暗愚昧的落後狀態中拯救出來,用科學促進祖國的獨立和富強,用科學來反對保守和迷信,並為人民創造幸福的生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