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人物傳記 > 梁實秋傳 | 上頁 下頁
第六章 大地干戈(9)


  本著這種信念,此後,梁實秋一直默默地從事著這類工作。他不求聞達,不慕虛榮,但求能為抗戰盡上一份力量。比起編副刊,寫文章那檔子事,現在,他反而感到了更大的充實和滿足。一位朋友說他:「一身傲骨,仕途無望」,他也怡然受之,並引為知言。

  1940年以後,梁實秋領導的教科書編委會被編入國立編譯館,他被委任為社會組主任兼翻譯委員會主任。他兢兢業業,辛勤工作,不久,便因工作成績斐然而為人所稱道。

  社會組主管的是戰時民眾讀物及劇本的製作。民眾讀物的範圍較廣泛,包括小說、鼓詞、歌謠、相聲等各種門類,以「宣揚中國文化及鼓勵愛國打擊日寇為主旨」,「宣傳價值大於文藝價值,」率皆屬￿與抗戰「有關」的「抗戰文藝」。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在梁實秋和筆名老向的作家王向辰主持下,便編出了二百多種。

  梁實秋主持的另一部門翻譯委員會,工作性質似離時局稍遠一些,但綜覽其各項成果,也大都是有益於民族文化建設的事業。如李味農譯的毛姆孫的《羅馬史》,皇皇巨著、體大思精;孫培良譯的亞裡士多德的《詩學》,功力深湛,精彩粉呈;李長之譯的康德的《三批判書》,學殖富厚,內功扎實。就中楊憲益與戴乃迭夫婦漢譯英的《資治通鑒》尤為工程龐大,引人注目。這是梁實秋與編譯館館長認真研究後確定翻譯的一部書,目的是向世界介紹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他是在讀了楊憲益的一部《離騷》英譯稿,發現楊憲益實乃「譯界不可多得之人才」之後,確定聘請後者膺任《資治通鑒》譯事的。梁實秋談到這部書的翻譯時說:「其文字固不少困難,但所牽涉到的典章文物有時亦甚難理解,而譯者非理解透徹即不能下筆。楊先生夫婦黽勉從事,到勝利時約成三分之一,實在是一大盛舉。」

  公務而外,梁實秋個人的事業也並非毫無可觀。自離開報館,脫離了不必要的爭論糾纏後,他得以更好地安下心來辛勤著述。「抗戰八年之中我究竟做了些什麼事?」他曾這樣自問。而後,又自我回答說:「對於『抗戰文藝』,我愧無貢獻,我既不會寫,也不需要我寫。就是與抗戰無關的文學作品,我也沒有什麼成績可言。本來我在致力於莎士比亞的翻譯,一年譯兩出,入川後沒有任何參考書籍可得,僅完成《亨利四世下篇》一種……在偶然的情形之下,我澤了《咆哮山莊》小說一冊,又譯了伊利奧特的一個中篇《吉爾菲先生的情史》。此外便是給劉英士先生主編的《星期評論》寫了一些短文,以後輯成《雅舍小品》。如是而已」。

  砥礪牖下,窮年而未已;生逢亂世,一士愈諤諤。梁實秋與人交接間虛懷若谷,但內心深處則懷有一種高尚感、優越感。為此,他特別喜愛一位老朋友送他的一首詩,以為道出了自己的平生懷抱:

  薊門梁實秋,並世能有幾?談笑絕冠纓,大義微言裡。舉杯空回筵,落筆驚龍虺,玉尺懸胸中,斧斤存腕底。講學酌古今,文壇權生死。寫實浪漫篇,匯繩嚴律紀。新月飛天角,朗朗耀青史。瀟灑布春風,一卷存知己,杜陵落落人,白也不隨喜,千山劫火來,豺虎藉鄉里,才難不儘然,蒲輪征君起,文章與政事,理一而已矣。庭梅寒作花,暗風吹窗紙,兀兀雞聲號,諤諤此一士。

  詩中以「杜陵落落人,白也不隨喜」作比,雖難免溢美之嫌,卻也不是沒有根據之詞。梁實秋平生以胸懷磊落自許,在道德操行上自律甚嚴。他最為討厭的是蠅營狗苟、投機鑽營、虛詐巧笑、長袖善舞之輩。比如答應張道藩出任編委會主任之初,他因自己在參政會支領一份補貼,拒絕再接受薪俸,以至六年後,妻子程季淑拖著幾個孩子千辛萬苦來到北碚團聚,全家生活立即陷於困境,有人暗地恥笑他「迂」,他絲毫不為所動,道:「人笑我迂,我行我素。」再如他有一位同學,曆據要津,戰時曾揚言於眾:「你們在後方受難,何苦來哉?一旦勝利來臨,奉命接受失土坐享其成的是我們,不是你們。」梁實秋聞之勃然變色,「不寒而粟」。又有善於觀風使舵、巴結逢迎者流公開宣稱:「一個人在抗戰時期不能發財,便一輩子不能發財了。」梁實秋亦視之若寇仇。

  這裡還有一件很能說明問題的瑣事。

  在抗戰最艱苦的歲月裡,梁實秋所在的編譯館同後方許多公共機構一樣,也設立了一個消費合作社,為大家謀取福利,共同渡過難關。梁實秋被公推為合作社理事會的主席。事雖涓細煩瑣,但他卻全力以赴,以獅子博免的力量去對待。他帶領五個人「通力合作,抱定涓滴歸公的宗旨為三百左右社員謀福利」。他講的「分米」故事特別有趣:「米最重要,每口每月二鬥。米由船運到北碚江邊,要我們自己去領取運到館址分發,其間頗有耗損。運到之後,一袋袋的米堆在場上成一小丘,由請來的一位師傅高高的蹲坐在丘巔之上,以他的特殊技巧為大家分米。儘管他的技術再高,分配下來總還差一點,後來者就要向隅。為避免這現象,我決定每人于應領之分取出一小碗,以備不足。有時因為分配完畢之後又多出一些,我便把剩餘部分賣掉,以所得之錢分給大家。如此大家都沒有異議。每次看到大家領米,有持洗臉盆的、有拿鐵桶的,有用枕頭套的,分別負米而去,景象非常熱鬧。為五斗米折腰,不得不爾。」其餘分食油以至分布料,衣裝、糖等生活用品率皆如此。因為董其事者能夠秉公辦事,自己又以吃虧在先為原則,所以得到了廣大社員的充分信任。即令有時盤貨清帳,出現虧空,收支無法平衡,梁實秋以董事長身份在帳簿上大書「本月虧空若干元」作結,也絕對沒有人產生懷疑。一次合作事業管理局派員前來查帳,發現這一情況後,還因其實事求是,「不做假帳」特予褒揚。

  以上的事實,很容易令人想起我們中國人的一句傳統古訓:勿因惡小而為之,勿因善小而不為。能做到這一點,誠然算不得是多麼了不起的「高風亮節」,不過,卻也需要有較高的道德水準。梁實秋在抗戰中的行為,大概是斯足以當之的了。

  梁實秋畢竟又是個知識分子,這就意味著,較之一般人,他有對更高層次精神生活的追求。在這方面,他同樣表現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某些特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