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人物傳記 > 梁實秋傳 | 上頁 下頁 |
第一章 童年拾趣(13) |
|
這番話使我們看到一個多麼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封建統治集團已暮氣日深,陷入搖搖欲墜、朝不保夕的困境;另一方面則是其從上到下概無例外地愈加瘋狂的為非作惡,抓住一切機會以享受權力在握的那種幸福。 在這種情況下,其教育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國文老師教授《詩經》,據說依據的是「他的祖傳秘方」,就是讓學生拼命地讀、背誦、卻從來不講解。讀誦時的情景是很令人發噱的:「他領頭扯著嗓子喊:『擊鼓其鏜』,我們全班跟著喊『擊鼓其鏜』,然後我們一句句地循聲朗誦『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他老先生喉嚨啞了,便喚一位班長之類的學生代他吼叫。」 然而,歷史是無情的,歷史的邏輯是任何人都抗拒不了的。191l年辛亥革命爆發,鼙鼓之聲動地而來。一夜之間,忽然一切都變了,舊的社會秩序土崩瓦解,社會處於激烈的動盪之中。 在這種時代裡,最難以令人接受而又不能不接受的,是衡量人的價值標準的完全顛倒。威勢赫赫不可一世的端方大人,被兒個士兵輕易地割掉了腦袋,並且開玩笑似的傳來傳去,供人觀賞、笑駡。不用說,陶氏學堂也只能關門大吉。原先那些在學堂裡支使老媽子、喝酸梅湯、給老師丟紙團、動輒動手打人的俊角們現在命運如何呢?宅心忠厚的梁實秋沒有明說,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他們後來全都「不知下落」了。但大量的資料告訴了我們這「不知下落」的含義是什麼,還不是大都變成了被憐憫、被施捨的對象! 辛亥革命是那樣的不徹底,結果是那樣的令人失望;但是它畢竟把中國社會向前推進了一步,畢竟在一潭死水中激起了不大不小的一陣波瀾,畢竟象天邊的閃電一樣在一刹那間把通向未來的佈滿荊棘的道路照亮了一下! 梁實秋即深深感受到了自己所沾受的辛亥革命的恩惠。他具體講述了他們一家剪辮子的過程:「在剪辮子那一天,父親對我們講了一大套話,平夙看的《大義覺迷錄》、《揚州十日記》供給他不少憤慨的資料,我們對於這汙髒麻煩的辮子本來就十分厭惡,巴不得把它齊根剪去。」——當然,就是連這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不會象後人想像的那麼簡單。在梁實秋的親屬中,有一位「二舅爹爹」剪辮子時就「忍不住泫然流涕」。 通過這場革命,梁實秋獲得的最大好處,是得到了到名符其實的新學堂——公立第三小學——學習的機會。這所學校設立在東城根新鮮胡同。梁實秋和他的大哥都被編入了高小一年級。在這裡,他終於接受到了管理和課程設置都合乎現代文明精神的教育。 使他終身難以忘記的周士棻先生,這時正好擔任他們的「主任教師」。周先生教他們國文、歷史、地理、習字,同時還兼管訓育課「修身」。這位周先生對待工作一絲不苟,「特別注意主活上的小節,例如鈕扣是否扣好,頭髮是否梳齊,以及說話的腔調,走路的姿勢,無一不加指點」。在這些方面,他自己「即是一個榜樣」。他布衣布履,纖塵不染,走起路來目不斜視,邁大步昂首前進,幾乎兩步一丈。講起話來和顏悅色,但是永無戲言。周先生在學生中受到了普遍的尊重和歡迎,梁實秋甚至說他「是我真正的啟蒙業師」。 在第三小學的三年學習,梁實秋的心情總的來說是愉快的。他認真的學習英文,並屢次因為成績優秀受到「嘉勉」;認真的聽周先生講中國歷史;認真的上手工課、音樂課;還著迷似地玩足球、做體操——他們的足球場很簡陋,「操場不劃線,豎起竹竿便是球門,一半人臂纏紅布,笛聲一響便踢起球來」。雖則如此,他們玩的卻極盡興。對於諸多課程,梁實秋都能應付欲如,取得好成績,唯獨視「算術」課為畏途,一提起「雞兔同籠」一類的算題,腦袋就嗡然脹大,他抱怨說:「象『雞兔同籠』一類的題目我認為是專門用來折磨孩子的,因為我當時想雞兔是不會同籠的,即使同籠也無需又數頭又數腳,一眼看上去就會知道是幾隻雞幾隻兔」。梁實秋對自己在數學方面的低能所作的這些辯解,顯然是可笑的。 梁實秋在這所學校中不能忘懷的另一件「大事」,是學校組織的一次「遠足」,那天他們晨曦未上就趕到了學校,首先大喝了一頓以細長菱形薄面片加菜煮成的一種「柳葉湯」。因是免費供應,學生們喝得都很開心,「有人連罄數碗」。上路時,還特地向步軍統領衙門借了六位喇叭手,排在隊伍前面開道,「六隻亮晶晶的喇叭上拴著紅綢彩,嘀嘀打打地吹起來,招搖過市,好不威風!由新鮮胡同走到東直門外,約有四五裡之遙,往返將近十裡」。事後樑實秋對這次遠足很滿意,說自己第一次徒步走出北京城牆,有「久困出柙之感」。 自然,即使這類新式學堂,也還是難免產生弊端。首先令梁實秋感到迷惑的,是有些學生的行為太粗野。比如一個綽號叫「小炸丸子」的同學,單單因為長相不討人喜歡就成為一些人欺弄的對象,經常「被抬到講臺桌上,手腳被人按住,有人扯下他的褲子,大家輪流在他褲襠裡吐一口痰」!其次,一些人說髒話的習慣,也使受到過良好家教的梁實秋極不舒服,有些人「不只是『三字經』常褂在嘴邊,高談闊論起來其內容往往涉及『素女經』,而且有幾位特別大膽的還不惜把他在家中所見所聞的實例不厭其詳地描寫出來。講的人眉飛色舞,聽的人津津有味……性教育在一群孩子們中間自由傳播,這種情形當時在公立小學為尤甚,我是深深拜受其賜了。」梁實秋提供的這個情況,從另一個方面向我們的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社會問題研究專家對從舊體制走向現代社會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出了一個現實課題。它表明,久受禁錮的荒蕪心靈如一旦開禁,若是不能同時提高其文明和教養水平,只會盲目地濫用自由權利,將會出現始料不及的嚴重後果。 到1915年,梁實秋在第三小學整整度過了三年的時光。最後,他是以優異成績、抱著大量獎品離開這所母校的。畢業考試時作文試題是「諸生試各言爾志」。湊巧他們曾做過這個題目,許多同學在文章中都說將來要「效命疆場,馬革裹屍」。梁實秋說他本人「其實並無意步武馬援,但是我也摭給了這兩句豪語。」事後主考者說:「第三小學的一班學生有一半要『馬革裹屍』。」此言是笑談還是別的什麼,現在已無從分辯了。 但是,它倒也概括地表明瞭一代學子們的精神風貌。 梁實秋老年時回顧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感慨系之地下了一個斷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了了是記實,大未必佳則全是自謙。按照一般標準,如果佳或不佳主要是指一個人在其一生選擇的某項事業做出的成就高低,那麼,他完全沒有必要把自己貶抑得那麼厲害。他成年後確實沒有做到如小學畢業作文時寫的那樣:效命疆場,馬革裹屍。但他在另一些領域中取得的成績是人所共知、有口皆碑的。而這,也正是我們在本書以後篇章中將要著力闡述的。 所以,他那句自傷老大的斷語應該修正為:小時了了,老大倍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