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漱溟傳 | 上頁 下頁
三〇


  §三、去意彷徨

  停戰協議的簽署和政協會議的成功,使梁漱溟看到了和平、民主的曙光。他又天真地以為戰爭問題已經解決,剩下的只是建立新中國的問題。於是他又萌生了退出現實政治,致力於文化研究的想法。

  1月26日,政協會議已取得了協議,只等各方代表簽字生效。周恩來來到民盟總部看望梁漱溟等人,一方面慶祝勝利;另一方面表示如協議生效就馬上要改組政府,希望大家參與其中,共同努力。當時梁漱溟、張君勱、張東蓀三人不約而同地表示不願參與政府。周以為是自詡清高的知識分子故作姿態而已,所以笑了笑不置可否。但梁卻是認真的,他托周給毛澤東帶去一封信,表明自己的努力至此終於可告一段落,今後要致力於文化研究,要遠離政治,處於中立的位置反而便於說話,並請毛澤東予以諒解。

  毛澤東自然無法諒解。他在覆信中言辭懇切,希望梁留下,而周圍恩來則話語嚴厲,不允許梁離開。

  但梁漱溟卻不為所動。這和他一貫堅持的立場有關。

  因為他深知,只要涉足政壇,就必須投向國共中的一方,夾在中間搖擺不定就會被擠死。而他卻無法看清國共中哪一方更先進,只有先離開,和國共兩黨保持等距離,這樣反而能贏得主動,成為國共兩黨都不敢輕視的第三派政治力量,他的話才更具力量。

  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梁漱溟完成發表了《八年努力宣告結束》和《今後我致力之所在》兩篇文章,公開表明自己的立場和退出政治的想法。之後,他又與葉石蓀、李源澄商量,準備在昆明建立一個文化研究所,開始文化研究工作。

  激流勇退、明哲保身,這正是梁漱溟在政治上的精明之處。國共雙方雖然都明白,卻也拿他沒辦法。

  但梁漱溟卻忽略了一點,他所代表的第三派手無寸鐵,而國共兩黨都挾兵自重。如果在和平建設時期,第三派或許能起到制約的作用,但處於戰爭年代,雙方尤其是在軍事、政治上都占絕對優勢的國民黨是不會顧忌那些不起實質作用的批評的。

  1946年1月31日,政協召開綜合小組會議,對各項問題做出了最後的一致意見。一個小時後,國民黨中央就召開了長達3個小時的會議。谷正綱、張道藩等右翼在會上哭訴政協決議使國民黨什麼都沒有了,一切都完蛋了。但蔣介石卻不動聲色,只淡淡地說,這僅僅是個草案,還有國民大會呢。很顯然,在蔣介石心中,政協決議不過是一紙空文而已。

  國民黨對政協決議的仇視日益明顯。2月4日,梁漱溟報告政協工作情況時,不斷有特務從後面扔石頭打人,使會議無法進行。2月10日,在政協成功慶祝大會上,特務們更是尋機鬧事,郭沫若、李公朴等著名人士都挨了打,梁漱溟剛上主席臺也被石塊逼了下來。到了3月,國民黨更是死攪蠻纏,逼著各屆人士修改憲章草案。

  共產黨此時顯示了大度。3月15日,周恩來表示可以做出讓步。當時,梁漱溟正二訪延安,參觀解放區的軍民共建情況。聽了周恩來回來之後的報告後,他明白和平又出現了危機,他的學術研究計劃又一次落空了。

  3月25日,梁漱溟搭乘周恩來的飛機趕回重慶。

  在剛宣佈退出政治之後,他又再次為政治問題的解決而奔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