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漱溟傳 | 上頁 下頁 |
二九 |
|
§二、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經過對形勢冷靜的分析後,梁漱溟認為和談工作應分兩步實施:首先應該促使國共雙方回到談判桌旁,實現全面停戰;其次應該組織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各方面共同協商國事,從而建立民主的新中國。 基於以上分析,梁漱溟於1945年11月由廣州匆匆趕到重慶,與各屆人士特別是過去在第三派的朋友商議後,便積極投入到和平與民主兩項工作中。 當時國共雙方的爭執集中在東北問題上。東北地區土地遼闊、物產豐富。並且日軍曾在此苦心經營幾十年,交通便利、工業發達,因而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國民黨在美國的幫助下,空運部隊準備接管東北。而共產黨卻先行一步,早已派羅榮桓、黃克誠率13萬大軍開赴東北,而且當時的中共中央委員就有四分之一以上進入了東北,其中包括陳雲、高崗、張聞天等重要人物。因此東北局勢日趨緊張,內戰隨時可能爆發。 梁漱溟深感東北問題的嚴重,於是與第三方面人士一起斡旋于國共兩黨之間,呼籲和平,並聲明誰若是發動內戰,就將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在各方面的積極努力下,國共雙方於1945年10月20日起恢復和談,商議解決受降、解放區政權、軍隊整編和召開政協等問題。到1946年1月10日,雙方終於達成並簽署了停戰協議,從而暫時解決了和平問題。 在當天,政治協商會議也在重慶開幕。參加會議的有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青年党和無黨派人士。梁漱溟作為民盟代表出席了會議。 政協會議下設憲章、國民大會、政府組織施政綱領和軍事5個小組,按民主的原則共同商討軍隊、政權等問題。梁漱溟最初被分在憲章小組,但他一心關注整軍問題,因此在他的一再堅持下改分到了軍事小組。 由於遵循民主原則,國民黨在政協中不占絕對多數。而各民主黨派卻因政見相近自覺傾向於共產黨一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作為國民黨主要代表孫科一心想做行政院長。因此在協商中對中共和民主人士的意見總是點頭承認,待生米做成熟飯後才向蔣介石彙報,蔣介石吃了啞巴虧卻又無可奈何。 這此政協會議通過了五項決議,如規定實行軍黨分治、軍政分治等,實際上否定了國民黨的一黨專制和內戰政策。這正是梁漱溟多年來的理想與追求。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