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漱溟傳 | 上頁 下頁 |
三一 |
|
§四、談判桌前的努力 鑒於國民黨的真實態度,同時也為在談判中取得有利地位,中國共產黨利用蘇軍正式撤出長春而國民黨軍隊尚未到達的間隙,於4月18日向國民黨收編的偽軍薑鵬飛部發起進攻,當日即佔領長春。隨後,又一鼓作氣拿下了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很顯然,中國共產黨已決心不再顧忌蘇美格局的限制,而依照中國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革命主張,走自己的路了。 美蔣方面顯然對共產黨的這一行動估計不足,所以憤怒之餘還十分驚奇。蔣介石對此尤感氣憤,他一面調集兵力,部署在長春四周準備力奪;一面揚言共軍必須退出長春,如不自行退出,我必拿下長春,強調長春問題是和談的唯一關鍵的問題。 美國方面則冷靜得多,馬歇爾看出了共產黨的戰略意圖:如果國民黨借長春問題擴大內戰,蘇聯必會以護路為藉口繼續在東北駐紮軍隊。而國民黨軍隊全力向北推進,則必然造成陣線太長、兵力分散的局勢,很容易被逐個擊破。那樣一來,整個東北局勢將對中共有利。但馬卻又不能放棄長春,那也會不利於國民黨控制東北。為此,老奸巨滑的馬歇爾設計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以長春為談判桌上討價還價的籌碼逼共產黨讓步。首先逼共軍撤出長春做為停止內戰的條件,但國民黨軍隊暫時不進入長春,而是進一步要價,使中共作出更多的讓步,然後再一舉拿下整個東北。 4月18日,馬歇爾從美國趕到重慶,當日就與周恩來見面,二人商談並沒有結果。馬於是在4月22日找到了民盟,希望由民盟出面調停,並將自己方案的第一步透露給民盟的負責人。梁漱溟、黃炎培、張瀾等文化人自然無法看清馬的陰謀,便欣然同意。 於是,民盟便作為第三方面的主要代表斡旋于國共兩黨之間,為和談牽線搭橋。 梁漱溟在民盟中雖然是五位常委之一,但在他的一再堅持下並未擔任任何實際職務。然而,自張東蓀辭去秘書長後,該要職已經空缺達兩個月之久,使民盟的實際工作沒有人管。在大家的再三勸說下,梁終於答應出任民盟秘書長一職,但言明只幹三個月,他那時天真地認為「三個月或者大局可以歸於和平」。 5月初,梁漱溟正式任職。當時,國民政府還都,由重慶又搬回了南京,民盟總部也隨之於5月8日遷到南京藍家莊。民盟主席張瀾年事已高,不願離開四川老家,所以民盟的實際負責人就成了梁漱溟。梁也無可推卸地撐起第三派的大旗,以全部精力投入調解工作中。 為解決長春問題,梁漱溟等人草擬了一個調停方案:請中共軍隊撤出長春而國民黨軍隊也不進去,由警察維持市內秩序。周恩來看過方案之後表示要先請示延安,但從語氣中表示贊同。4月29日晚,民盟又將此方案交給馬歇爾看,並請馬轉交給蔣介石。但馬歇爾拒絕了,同時將蔣介石提出的條件轉告給梁等人和周恩來,要求中共單方面妥協,讓出長春。聲稱這是和談的唯一基礎,否則他將退出調停。 周恩來自然無法接受蔣介石的這一條件,並明確指出國共的分歧不僅僅是長春問題,蔣介石想的是先打仗,更有利之後再談判。而馬歇爾堅持認為是共產黨佔領長春破壞了和談,戰爭不可避免,所以他只能退出調停。 馬歇爾此時退出調停,自有他的考慮。在4月23日,國民黨在美國海軍的幫助下,又向東北調運了9個軍的兵力,在軍事上又恢復了優勢,因此他希望借戰場上的勝利打破國共在談判上的僵局,增加談判的籌碼,迫使中共方面讓步。 然而,事態的發展並不像馬歇爾想像的一樣。在東北戰場上,國民黨並沒有討到實質性的便宜,而且戰火開始向關內蔓延,大有進一步擴大而發展成全面內戰的趨勢。這顯然不是蔣介石所願意看到的,他畢竟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因此,5月1日,蔣介石在集合軍政人員訓話及對中央記者談話時,口氣變軟,聲明只要共產黨放棄長春由國民黨軍隊接管,其他問題都好商量。 共產黨自然不會被蔣介石的伎倆所迷惑,但為了不給敵人以「我欲內戰」的口實,周恩來於5月3日召開中外記者會,重申必須全面停戰,然後才能坐下來談其他問題。 為打破國共之間的僵局,民盟方面決定把原來向馬歇爾提出的方案再次向國共雙方公開提出。收到梁漱溟發到的電報後,毛澤東於19日電告周恩來表示歡迎民盟的主張。但寄往國民黨的電報卻入泥牛入海,音訊皆無。 3月19日,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中共部隊在林彪的巧妙指揮下安全向後撤退,放棄了長春城,並且給國民黨軍隊造成了潰不成軍、損失慘重的假像,而國民黨的前方將領為了邀功,故意誇大勝利。這無疑迷惑了蔣介石。20日,蔣介石聽到前方報捷後十分興奮。23日帶著宋美齡、白崇禧飛往瀋陽。當天,國民黨軍隊開入了長春。 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蔣介石一面指揮軍隊繼續向前開進,追擊共軍,企圖擴大戰果;另一方面在談判桌上漫天要價,進一步提出了接收全東北和美方決定權問題。全然不顧自己先前許下的諾言。 對於蔣介石的背信棄義和節外生枝,共產黨自然難以接受,但為了和平,又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讓步,並致信馬歇爾,希望由他出面調停。 對於蔣介石的所做所為,馬歇爾也很不滿意。因為蔣的做法已經偏離了馬歇爾早先設計的軌道,而且與他的「先南後北」、「穩定關內」的戰略方針相違背。馬歇爾並不願意在東北問題上投入太多精力,而是想先穩住東北局勢,等關內尤其是南方問題解決後再考慮東北問題。因此,在收到中共的來信後,他立即轉交給蔣介石,希望中共方面的讓步能換來和平,但蔣介石卻不予採納。無奈之下,馬歇爾開始向蔣介石施加壓力,在征得杜魯門總統的同意後,他於5月26日和31日兩次致函蔣介石,要求蔣命令部隊停戰。 馬歇爾同時向國民黨高級軍官分析局勢和自己的戰略方針。他強調中共軍隊並沒有在撤離長春時遭到實質性打擊。相反,國民黨軍隊因為戰線拉得過長而處於明顯劣勢,如果繼續向前進攻,就很可能被共軍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而失去已取得的勝利。那時再和談,就處於被動地位了。馬的分析的確是十分正確的,因此引起了國民黨高級官員的重視。宋子文、王世傑等人立即將馬的意見報告給蔣介石。但蔣很顯然被「勝利在望」的假像沖昏了頭腦,已到了一意孤行的地步。因而對馬的建議置若罔聞,繼續發動對共產黨的軍事進攻,對於馬歇爾,則乾脆避而不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