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漱溟傳 | 上頁 下頁
二八


  §第九章 內戰與和平

  §一、重返政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佈日軍無條件投降,至此,中國人民在經過8年多浴血奮戰後終於取得了抗戰的勝利。在舉國歡慶勝利之時,有識之士卻不那麼樂觀,外患雖解,內憂未平,能否停止內戰、和平建設新中國,關鍵就看國共雙方的態度了。

  就國民黨而言,無論是政治、軍事力量都較之共產黨有絕對的優勢,更加上有美國明裡暗裡的支持,「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自然不願意有一個強大的共產黨存在而分享勝利的果實。但國民黨又苦於有消滅共產黨之心而缺乏充分的準備,只好一面邀請毛澤東談判,做出渴望和平的姿態;一方面調運士兵和裝備,為內戰做積極的準備。美國為在遠東培植力量而主動扶持國民黨,他們一方面指定國民黨軍隊為接受日軍投降的唯一代表;一方面幫助國民黨軍隊的調動並提供大量先進的軍事裝備。

  對於國民黨的真實態度,共產黨十分清楚。因此以革命的兩手對待反革命的兩手:既主動恢復和談,為和平建國努力;又積極的做思想和軍事的動員,隨時準備戰鬥。

  雙方雖然心照不宣,但對外卻要作出高姿態,誰也不敢背上首先挑起內戰、破壞和平的惡名。於是,8月28日,毛澤東在周恩來、王若飛的陪同下,由延安飛抵重慶,開始與國民黨代表進行和談。經過一個多月唇槍舌劍的較量,雙方終於在10月10日簽署了著名的雙十協定,決定在和平建國方針的基礎上避免內戰,建立民主的、憲政的新中國。

  久居僻壤的梁漱溟自然無法看清真相,而被字面上的協議所迷惑。他天真地以為戰爭已經徹底結束,現在考慮的是和平建國的方法問題。因此他決定複出,但不是進入政壇,而是要離政治遠一些,從事文化的研究,從而對建設文明、民主的新中國做貢獻。

  於是,他又毅然離開剛精心構築的愛巢,投身於社會之中。他在老朋友李濟深的幫助下,來到了廣州,準備著手于文化研究。然而,敏感的他很快明白形勢之微妙,國共雙方即使在談判的同時仍是衝突不斷,僅大的戰役就有上黨、綏遠、邯鄲三次。目前的中國就像一個火藥桶,只要有導火索,內戰一觸即發。

  梁漱溟再也無法靜下心來研究文化了,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責任使他改變了想法,再次投入到政治之中,為和平奔走呼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