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漱溟傳 | 上頁 下頁
一五


  §三、參與鄉治工作

  30年代中期的河南由於連年內戰而民不聊生,有志之士紛紛發起「鄉村自衛」、「鄉村自救」運動。

  1929年7月,省政府決議,責成彭禹庭籌辦河南村治學院。經王鴻一介紹,彭找到了梁漱溟請他幫忙。

  梁正想將自己的理論付諸實踐,於是很高興地答應下來,從此真正參與到具體鄉治工作中。

  1930年1月,河南村治學院在輝縣百泉正式成立。從師資方面看,該學院除了梁漱溟外,還有研究合作的孫廉泉,研究農業的馮梯霞,可以說彙集了當時全國村治派的名流。他們通力合作,精心研究鄉治建設的理論和具體運作方式,使得村治學院聲名大盛,河南,山東,山西各省的求學者絡繹不絕。1930年5月,馮玉祥在王鴻一的陪同下,專程來學院參觀,並發表演講稱讚他們的工作。

  梁漱溟在學院擔任教務總長,學院的一切章程、方針和辦學方向都由他提出、制定。他還同時擔任了鄉村自治組織等課程的講授工作。

  正當河南村治學院順利發展的時候,中原大戰爆發,河南成為蔣介石、馮玉祥的主戰區,學院開辦僅一年就被迫結束了。但學院卻為鄉村建設運動培育了力量,傳播了種子,遍佈各地的學生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因此,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佔有一定地位。

  在任職河南村治學院的同時,梁漱溟還接受了《村治月刊》的聘任,擔任主編。1930年6月1日起正式負責出版了新編第1期第1號,並且決定從此改為半月刊。

  梁漱溟與王鴻一為代表的北方村治派存在一定分歧,他不認為鄉治是自上而下的建設事業,而認為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文化運動,因此不同意王鴻一的依靠現政權和地方軍閥的觀點,但在實踐過程中,他卻又不得不依靠像韓複渠這樣的地方實力派。

  基於以上認識,梁漱溟在接辦《村治月刊》後,修改了部分辦刊方針,主要針對青年尤其是左傾青年說話,發表了一系列從文化哲學、社會分析等角度的研討鄉村建設的文章,逐步建立、完善並宣揚自己的鄉治理論,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

  §四、較為成功的實驗

  1930年,韓複榘調任山東,河南村治學院難以為繼。在韓複榘的支持下,學院遷往山東並改名為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

  1931年6月15日,鄉村建設研究院在鄒平縣正式成立。院長為梁仲華,梁漱溟任研究部主任。

  研究院設有研究部、鄉村服務人員訓練部,鄒平實驗縣、農場、社會調查部、醫院衛生院和圖書館等。

  研究部的設立是為了普遍地倡導鄉村建設研究,為學術界開風氣並研究具體的建設方案。鄉村服務人員訓練部是為了訓練鄉村工作人員,並且下設服務人員指導處,安排導師到各縣巡迴指導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社會調查部負責實地調查工作,並編寫各地鄉治狀況的書籍。

  農場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培育優良品種並大力推廣,從而提高農村技術與生產力水平。從1931年8月到1934年12月,他們把波支豬與本地豬交配,得到優良豬仔,每頭比本地豬多長肉50斤,而雜交得到的優良雞年產蛋170枚,數量超過本地雞一倍。

  此外,農場還研究乳牛、乳羊的飼養法和蜜蜂的養殖,收集、培育優良棉花、小麥、大豆品種,加以推廣。

  為鄉村建設做了實際有效的工作。

  1931年,鄒平實驗縣在研究院指導下進行改革,廢除了原有的7區157鄉鎮,按人口、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等,劃分為14鄉366村,設立鄉學和村學,作為行政機關和教育部門。在鄉學、村學之外,鄒平還推行短期義務教育,利用在學的優等生來教育失學兒童。

  鄉學的主要事業是進行鄉村自衛訓練,維持地方安寧與秩序,對民眾進行組織紀律教育,灌輸民族意識。

  在經濟方面,鄉學、村學主要是指導農民進行鄉村合作事業。從1931年到1936年,鄒平成立了棉花運輸、蠶業產銷、林業生產、信用莊倉、購買、機織等6種合作社,共計307所,社員8828戶,股金12422元。1933年8月,鄒平縣成立了金融流通處和農村信用社,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的資金問題,促進了農村金融流通和商業活動的發展。

  1933年7月,研究院開辦了民院,次年11月又成立了衛生院,普遍開展預防保健工作,提高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

  可見,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在梁漱溟等鄉治派的積極努力下,切實而有效地開展鄉村建設工作,為鄉村的發展乃至中國問題的解決開了一條新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有益的借鑒,可以說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