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漱溟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


  §第四章 路漫漫而上下求索

  §一、周遊講學

  梁漱溟自以為解決了人生問題後,不願再做一名書齋中的學者,為了宣講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他東奔西走,四處講學,儼然如先儒孔子,周遊各地而傳道、授業、解惑。

  1922年1月,梁漱溟應邀來到山西,作了一系列演講,大到宇宙人生、民族命運,小到個人生活經驗,無所不包,大力宣揚自己的文化思想和政治主張,一方面想教化人民,改造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找到支持者。

  從山西返回之後,他又前往山東、河南各地宣揚自己的思想。他認為:中國首先要看清國際的大環境和國內的小環境,明白中國目前所處的地位。中國之所以淪落到目前這種地步,根本原因在於文化。東西方文化走的根本不是一條道路,中國的問題在於文化的早熟和近幾十年對西方的簡單模仿,結果是丟了傳統而新的文化體系又無從建立。中國如想獲得根本性的改變,則必須從傳統文化著手,但對西方人的成功之處必須加以借鑒。這樣既能造就完善的人格,又能發現避免西方現代化後的社會弊病,從而奠定我們的國家。

  §二、再度從政

  周遊講學並沒有達到梁漱溟預期的效果。他雖然大力宣揚,但應者寥寥,使他不免有曲高和寡的失落感。這不由喚起了他對政治問題的關注。於是,在討論文化、人生問題之餘,他再度熱衷於政治。

  他繼承了歷代先儒的觀點,認為作為知識分子,應該各司其職,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既不能在政治清明之時一擁而上,刺激政治過於急速地發展,也不能因形勢突變而對政治敬而遠之,過和不及都是中國知識分子應極力避免的毛病。

  針對當時軍閥割據、內戰不斷的政治局面,梁漱溟認為除了國民不爭這一最大過錯外,主要在於軍人干預政治,他認為,在現代社會條件下,軍人必須遠離政治,政治家也不能憑藉武力和軍隊去維持法律和秩序,更不能以軍隊作為政治鬥爭的手段,1922年直奉戰爭爆發。看到民不聊生的局面,梁漱溟痛心不已,便和李大釗,蔡元培等人發起裁兵運動,並由蔣方震草擬了《裁兵計劃》呼籲全面停止內戰、廢督裁兵、化兵為工、重建和平。

  1922年5月21日,胡適、梁漱溟等十多人又共同發表了《我們的政治主張》,提出組建一個好政府,為社會謀福利。

  梁漱溟等人的政治主張雖然不無道理,卻不足以感動手握兵權的軍閥。這種溫和的改良主義想在不觸動軍閥政權的基礎上建立「好政府」、正當機關,憲政政府,無疑是以虎謀皮,無法產生實際有益的效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