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漱溟傳 | 上頁 下頁


  §二、執教北大

  在對人生問題連續幾年的探索之後,梁漱溟將自己的心得寫成了《究元決疑論》一篇長文,並在1916年的《東方雜誌》上連續刊載。文章中,梁漱溟融貫東西方哲學,但主要根據印度佛教的觀點探討了世界本源和苦樂問題。文章的發表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並為他在學術界帶來了廣泛的聲譽。

  1916年冬,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學校長,採取「兼容並收」的方針,網羅各種人才。於是,在教育總長范源廉的介紹下,梁漱溟帶著《究元決疑論》慕名去見蔡元培。蔡對他的學識十分欣賞,並希望他能到北大教書。對此,年僅24歲並且並無高學歷的梁漱溟自然十分願意。但當時,梁漱溟正擔任司法總長張耀曾的機要秘書,只好與蔡元培商定暫緩到北大,課程由梁漱溟推薦許季上暫時代為教授。

  不久,府院之爭爆發,北洋政府改組,梁漱溟也因家事而辭職南下。在途中,梁漱溟親眼目睹了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感慨之餘寫下了《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小冊子。到北京後,自費印了幾千冊,四處分發,呼籲各方成立國民息兵會,無條件停止內戰、重建和平。當然,這一呼籲在當時是毫無結果的。

  梁漱溟回到北京時,正趕上許季上生病。於是在蔡元培的一再催促下,梁漱溟於1917年10月,正式到北大任教。就這樣,僅僅中學畢業的梁漱溟卻在當時中國的最高學府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

  梁漱溟在北大主講印度哲學。他來時就曾公開聲明:「此來除替釋迦、孔子發揮外更不做旁的事。」

  梁漱溟到北大的第二年,就根本更改了許季上的講義,編著《印度哲學講義》,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梁漱溟講課深入淺出,說理透徹,見解精到,常發人未發之言、決人未決之疑,因而深受學生歡迎。

  後來成為一代宗師的馮友蘭就是他此時的學生。他所講的《印度哲學概論》與胡適的《中國哲學史》、馬敘倫的《老莊哲學》被譽為北大哲學系的「三架車」而並駕齊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