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漱溟傳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潛心成佛

  §一、歸心佛法

  現實的黑暗使得梁漱溟對社會問題厭倦了,轉而熱心于人生問題。並且他在自殺得救之後頓悟,覺得多年的思索終於豁然開朗。從此,他在人生觀上發生了重大轉折,由一位熱心的革命青年轉變成虔誠的佛教徒。

  梁漱溟在少年時期受父親梁濟的影響,傾向于以實用作為是非標準。但有一天,他看到家裡的女傭整天洗衣做飯,十分辛苦,便問她覺得生活怎麼樣,女傭卻回答習慣了。而他反顧自己雖然深受家人寵愛,學業又較順利,內心卻十分苦悶。從此,他開始轉入了苦與樂的研究。經過反復思索,他認為人生的苦樂不在於外部環境,而在於內心,在於人的主觀世界,由於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這山望作那山高,從而人生唯是苦。

  基於這樣的認識,他在14歲時,就開始閱讀佛經,並且暗生出家之念。17歲時,他母親久病不起,自知不久于人世。而梁漱溟的長兄雖然結婚10年卻仍沒有孩子,因此希望梁漱溟能早日完婚生子,為梁家續一脈香火。但當時梁漱溟已潛心佛法不願結婚。

  梁濟雖然和妻子想法一樣,但尊重兒子的選擇,不願強迫他。於是在梁濟的默認下,梁漱溟拒絕了父母為他訂婚。並從20歲開始,研究佛經,遵從佛家戒條,開始吃素,已經顯露有出世為僧的想法。

  離開《民國報》後,梁漱溟經常去疏璃廠文明書局、有正書局翻閱購買南京金陵刻經處出版的佛經以及上海狄葆賢主編的《佛學從刊》。久而久之,對於晦澀難懂的佛經有了較深的理解。

  除了學佛之外,梁漱溟又潛心醫道。他不喜歡靠募化為生的僧侶生活,希望靠醫術而換取衣食,同時又能拯救芸芸眾生。於是他購買了大量中醫古籍和西醫書籍,刻苦鑽研,都有相當的造詣。他還希望能溝通、融合中西醫學,大有大徹大悟、濟世救人的釋家風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