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徽因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


  這個集會本來定在天壇公園舉行,但由於天壇公園收取門票,考慮到聽講的青年學生大都經濟拮据,於是改在了不收門票的日壇公園舉行。

  歡迎泰戈爾先生的集會,就在這充溢著生命繁茂的草坪上進行。

  仙風道骨的詩哲泰戈爾,由林徽因攙扶登上主講台,擔任翻譯的是徐志摩。當天京都的各家報紙,都開闢醒目版面,渲染了這次集會的盛況。說林小姐人豔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徐志摩,猶如蒼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圖。

  林徽因的純情美貌,徐志摩的翩翩風度,與泰戈爾老人相映生輝,一時成為京城美談。

  泰戈爾的演講,是即興式的。他滿懷同情和親善的情感,注視著中國的心靈。他說:「今天我們集會在這個美麗的地方,象徵著人類的和平、安康和豐足。多少個世紀以來,貿易、軍事和其他職業的客人,不斷地來到你們這兒。但在這以前,你們從來沒有考慮邀請任何人,你們不是欣賞我個人的品格,而是把敬意奉獻給新時代的春天。」

  他清了清嗓音繼續講下去:「現在,當我接近你們,我想用自己那顆對你們和亞洲偉大的未來充滿希望的心,贏得你們的心。當你們的國家為著那未來的前途,站立起來,表達自己民族的精神,我們大家將分享那未來前途的愉快。我再次指出,不管真理從哪方來,我們都應該接受它,毫不遲疑地讚揚它。如果我們不接受它,我們的文明將是片面的、停滯的。科學給我們理智力量,他使我們具有能夠獲得自己理想價值積極意識的能力。」

  稍作停頓,他呷了一口林徽因遞上的熱茶,眼睛望瞭望遠方的天空,他的語言激昂起來。

  「為了從垂死的傳統習慣的黑暗中走出來,我們十分需要這種探索。我們應該為此懷著感激的心情,轉向人類活生生的心靈。」他提醒說,「今天,我們彼此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歸根到底,社會是通過道德價值來撫育的,那些價值儘管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仍然具有——道德精神。惡儘管能夠顯示勝利,但不是永恆的。」

  他銀白色的長須飄拂著,如同站在阿爾卑斯山上的聖哲,在面對整個人類發言。他的嗓音洪亮,精神矍鑠,「在結束我的講演之前,我想給你們讀一首我喜愛的詩句:

  仰仗惡的幫助的人,建立了繁榮昌盛,
  依靠惡的幫助的人,戰勝了他的仇敵,
  依賴惡的幫助的人,實現了他們的願望,
  但是,有朝一日他們將徹底毀滅。」

  他的朗誦,如林間湧出來的流泉。徐志摩的翻譯也文采飛揚,他那硤石官話夾雜其間的京腔,抑抑揚揚,如行雲流水,琮琮可聽。林徽因不時報之以贊許的目光。

  講演會結束之後,林徽因對徐志摩嘉許地稱讚著:「今天你的翻譯發揮得真好,好多人都聽得入迷了。」

  徐志摩說:「跟泰戈爾老人在一起,我的靈感就有了翅膀,總是立刻就能找到最好的感覺。」

  林徽因說:「我只覺得老人是那樣深邃,你還記得在康橋你給我讀過的惠特曼的詩嗎?——從你,我仿佛看到了寬闊的人海口。面對泰戈爾老人,覺得他真的就像入海口那樣,寬廣博大。」

  林徽因、徐志摩一左一右,相伴泰戈爾的大幅照片,登在了當天的許多家報紙上,京城一時「洛陽紙貴」。

  5月8日,是泰戈爾先生64歲生日。在籌備慶祝活動時,林徽因問徐志摩以什麼方式慶祝,徐志摩說,當然按中國傳統方式。

  生日晚宴辦得很熱鬧。胡適作主席,400位北京最著名的人物出席了宴會,送給泰戈爾的壽禮,是十幾張名畫和一件古瓷。然而,使泰戈爾最高興的,是他獲得了一個中國名字。命名儀式由梁啟超親自主持,他說,泰戈爾先生的名字,拉賓德拉的意思,是「太陽」與「雷」,如日之升,如雷之震,所以中文應當譯為「震旦」,而「震旦」恰恰是古代印度稱呼中國的名字Cheenastnana,音譯應為「震旦」,意譯應為「泰士」。泰戈爾先生中文名字「震旦」象徵著中印文化永久結合。梁啟超又說,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名字應該有姓,印度國名天竺,泰戈爾當以國名為姓,全稱為「竺震旦」。

  徐志摩神采飛揚地把梁啟超的話譯給泰戈爾,泰戈爾激動地離席起立,雙手合十,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掌聲中,梁啟超把一方雞血石的印章獻給泰戈爾,印章上用正宗金文鐫刻著泰戈爾的中國名字「竺震旦」,泰戈爾把那方珍貴的雞血石印章捧在胸前說:「今天我獲得了一個名字,也獲得了一次新的生命,而這一切,都來自一個東方古國,我倍加珍惜。」

  生日晚宴結束之後,在東單三條協和小禮堂為他精心安排了一場演出。這座禮堂坐南朝北,是一座傳統的中國建築,飛簷斗拱的門樓是地道中國式的,禮堂內部燈火輝煌,座位的長椅一排排擺開,是20年代中國北方都市的一座現代化建築,許多名人常到這裡講演聚會。

  泰戈爾喜歡看戲,尤其喜歡看他自己寫的戲。今天為他演出的,是他根據《摩訶德婆羅多》書中一段故事寫成的抒情詩劇《齊德拉》。

  因是專場演出,且人物對白全部用英語,觀眾只有幾十個人,不大精通英語的梁啟超,由陳通伯擔任翻譯。

  演出前,林徽因飾一古裝少女戀望「新月」,雕塑般地顯示了新月社組織的這場空前的演出活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