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大釗 | 上頁 下頁 |
一三 |
|
1920年9月,他與進步教授陳啟修在北大政治系舉辦了「現代政治」講座,主要講授十月革命後的蘇俄、世界各國工人運動的情況以及中國勞工狀況等。10月初,他在北京大學開設了「唯物史觀研究」這一重要課程。以後,又在史學系開了「史學思想史」、「史學要論」,在經濟系開了「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在法律系開了「社會主義」等多種課程。他的講課,都從不同角度傳播了馬列主義思想,受到了青年學生的普遍歡迎,特別是「唯物史觀」等課,對青年有過重大的影響。其中如:《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就是很著名的文章。他說:「我們要曉得一切過去的歷史,都是靠我們本身具有的人力創造出來的,不是哪個偉人聖人給我們造的,亦不是上帝賜予我們的,將來的歷史,亦還是如此。」又說:「新思想是應經濟的新態度、社會的新要求發生的,不是幾個青年憑空造出來的。」他一貫深信人民是歷史的主人,堅決反對個人迷信。 如果說,十月革命前,李大釗所嚮往的「青春之歷史」,還是一種對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來的憧憬,那麼到1920年,李大釗已清楚地看到,「青春之歷史」,就是人民群眾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通過自覺的鬥爭而創造出來的人民的新歷史。這就鮮明地標誌了李大釗革命思想的躍進。 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李大釗發表的文章、講義、演說,現在所知道的,就在130篇以上,他還在各校授課,所開課程也在10門以上。 而這都是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中進行的,不難看出,他為了宣傳馬列主義和傳播革命思想,做出了多麼巨大的努力!他對唯物史觀的宣傳,在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提供思想理論準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組織了北京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之後,李大釗還于1920年夏秋之間幫助天津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這個研究會就是後來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的前身,它從李大釗那裡接受經常的指導,對天津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起過重要的作用。 在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同時,李大釗又領導北京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開始到工人中去進行活動,與工人群眾相結合。 這種結合也是有一個過程的。雖然李大釗在1919年初就提出了「知識階級與勞動階級打成一片」的號召,但北京的大多數革命知識分子,真正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力量,決心到工人中去,還是在「五四」運動以後,而實際地在工人中開展工作,則是1920年以後的事情。 1919年10月10日,北京大學學生發起北京5000多個大、中學生捐款買了17萬個麵包,印上「勞工神聖」等字樣,分送給全市工人群眾,同時,散發了30萬張傳單,並進行演講。這次活動轟動了整個北京城,為革命知識分子到工人中去進行活動造成了良好氣氛。 1919年底到1920年初,在北京的一些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進一步提出了要去組織工人階級的問題。李大釗這時寫了文章,號召「勞工階級、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為核心組織,以反抗富權階級、資本階級」。陳獨秀也在《晨報》上發表了《告北京勞動界》的文章,提出要去組織北京各行業的工人。 經過李大釗等的宣傳、號召,1920年1月,部分青年學生第一次分組到洋車工人的住宅區去調查工人們的生活情況。看到工人們貧困悲慘的生活,使他們受到很大震動,推動他們決心到工人中去進行革命工作。 在李大釗領導下,北京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在洋車工人和北大的印刷工人中,開始了組織工會的活動。 在李大釗幫助下,鄧中夏等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和一部分青年學生,開始到工人中去,接近勞動群眾,把他們組織起來,實行「工讀互助」。他們一面讀書,一面從事一般性的體力勞動,改變舊知識分子那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四體不勤的習慣和輕視勞動的思想。「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大部分成員參加了這個組織,由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40人左右,堅持了一年之久。當時,曾經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關注,並有一部分青年學生起而仿效。 他們的「工讀互助」行動,也引起了那些「自命為紳士的人」的仇視和反對。他們叫喊:「知識階級的運動,不可學低級勞動者的行為。」李大釗尖銳地批駁了這種論調,他說:「這話很奇怪,我請問低級高級從哪裡分別?凡是勞作的人,都是高尚的,都是神聖的,都比你們這些吃人血不做人事的紳士、賢人,政客們強得多。」繼續鼓勵知識分子堅持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方向。 1920年2月底,李大釗等在天安門召開了一次大會,用洋車把會場包圍起來,學生發表演說。但是,大隊警察沖過來把工人打了,洋車也打壞了,工人不幹了。在組織印刷工會時,由於工頭的阻撓,也沒成功。所有這些,都說明開闢工作時的艱難。但李大釗和他的學生們並沒氣餒,他們逐步注意到當時在北京最主要的是鐵路工人,又在鐵路工人中開始了活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