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大釗 | 上頁 下頁 |
一四 |
|
李大釗安排鄧中夏及張國燾等到長辛店鐵路工人中去進行工作。張國燾奉李大釗之命,和長辛店工人史文彬等建立了聯繫。 1920年4月8日,鄧中夏帶領平民教育講演團一個組到長辛店進行講演活動,並決定在那裡找一個固定活動場所,經常去講演。 平民教育講演團初次在長辛店講演,效果不佳。 這主要是有一些知識分子還沒有放下架子,與工農還沒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和語言。一些本來就是以「救世主」的姿態下去的學生,這時候便責怪起群眾「愚蠢」來,不肯到工農中去了。但是,以鄧中夏為代表的革命學生,按照李大釗的囑託,堅持下去,並通過虛心向工人學習,很快克服了起初的困難,學會了用通俗的語言同工人進行交談,宣傳革命道理。這樣,逐步把長辛店開闢為早期北方工人運動的重要據點。 1920年5月1日,我國工人階級第一次紀念自己的節日,全國有近10個城市總計約6萬工人群眾舉行了紀念活動,喊出了「五一萬歲!」「勞工萬歲!」「共產主義萬歲!」等口號,打出了紅旗。這是破天荒的創舉。它反映了我國工人階級覺悟程度的提高,進一步鼓舞了革命知識分子到工人中去開展工作。 這一天,《新青年》出版了《勞動節紀念號》,李大釗發表了闡述《五一運動史》的重要文章,許多有影響的刊物如上海的《星期評論》、《東方雜誌》,南京的《少年世界》等都曾全文轉載。這篇文章系統地介紹了五一勞動節的來歷,以及多年來各國工人階級在這一天為爭取解放進行鬥爭的情況,歌頌了為工人階級解放鬥爭而獻身的英雄們。並著重指出:「五一運動」應當是真正「勞工階級的運動」,而不是「只是三五文人的運動」,號召知識分子,不要光是空喊「勞工神聖」,而要實際地到「勞工」中去幹發動群眾的工作。 這一天,李大釗主持了北京大學的紀念活動。他所在的北大是這次北京五一紀念活動的中心。北大學生在這一天舉行了罷課,《北京大學週刊》也出版了《勞動紀念號》。上午9時,校工和學生500多人在校內召開紀念大會,李大釗在會上講了話。同時,何孟雄等學生租用2輛汽車,車前拉上橫幅,上書「勞工神聖」、「五一節萬歲」等,車後插上紅旗,從上午8點鐘出發,分頭去東、西城遊行。沿途浩浩蕩蕩,格外引人注目,並高呼「勞工萬歲」等口號,散發印有「五一北京勞工宣言」的傳單。但最後全被警察拘捕。這次遊行,曾被稱為「初次的赤旗」。 這一天,平民教育講演團50人分成5組,也于上午10時出發,沿街進行演講「五一歷史」、「我們為什麼要紀念五一勞動節」等。 這一天,鄧中夏等還趕到長辛店去對鐵路工人作了演講,有1000多名工人參加,也散發了「五一北京勞工宣言」的傳單,很受工人的歡迎。會後也舉行了示威遊行。 這一天,北大學生共散發了數千張「五一北京勞工宣言」的傳單。第二天,許多報紙在紀念五一的消息報導中說:各地散發的宣傳品,「以北京大學勞動紀念會的印之『五一北京勞工宣言』最為激烈」。比起以前在這方面所散發的宣傳品,這個宣言的確是前進了一步,它沒有重複「勞工神聖」一類含義空洞的詞句,而是具體地提出了工人階級將來的奮鬥目標。 它和李大釗在《五一運動史》中的根本思想是一致的,即勞動群眾要積極行動起來,對騎在自己頭上的壓迫者、剝削者展開堅決鬥爭,爭取自己的解放。 北京的這一次五一紀念活動,使反動軍閥政府極為恐懼,他們在前門出動了3000多名軍警,拘捕了一批講演的學生,在北大附近駐紮了好幾營軍隊,整隊遊行進行威嚇。 五一節以後,北京有更多的革命知識分子在李大釗領導下,不顧反動派的迫害和阻攔,投身到工人群眾中去,一面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真理,一面也改造著自己。這樣就促成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 在促進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的結合方面,李大釗也給了天津的革命知識分子以積極的影響。 1920年8月初,天津覺悟社舉行了一次年會。 會上,周恩來總結了一年多來天津愛國運動的經驗教訓,指出:今後的救國道路,只有深入勞工群眾,依靠勞動階級;同時,把「五四」以後全國各地湧現的大小進步團體都聯合起來,採取共同行動,才能挽救中國的危亡。由於李大釗熱情支持過覺悟社的活動,會後,以周恩來為首的11個社員來到北京,將這個意圖向他商量、請教,李大釗非常讚賞周恩來的想法。 8月16日上午9時,覺悟社的11個成員,還有北京少年中國學會、人道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團的代表20余人,在北京陶然亭舉行了茶話會。周恩來、鄧穎超首先發言,介紹了覺悟社一年多的活動情況,說明了召開這次座談會的宗旨。各團體代表也都相繼發了言。最後,李大釗講話,他提出,各團體要有一個明確的主義,主義不明,就不能團結一致。並希望他們到勞工中去,到農民中去,和他們同命運,共呼吸,瞭解他們,啟發他們,依靠他們。 18日,到會的五團體各派代表3人,又在李大釗指導下,在北大通信圖書館開了「籌備會」,決定五團體合組一個「改造聯合」,討論通過「改造聯合」 的宣言和約章,同時,提出了「到民間去」的口號,而且對於「到民間去」做什麼事,也明確規定了「社會實況之調查」、「農工組織之運動」等。這些,在當時都起了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