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伯渠傳 | 上頁 下頁
一〇八


  黃右昌是林伯渠少年時的同學,新中國成立前後,在湖南大學執教,林伯渠去信鼓勵說:「先生以革命觀點,研著法律書籍,講學湖大,教育青年,實際就是具體的為人民服務。今後希望抽暇熟讀毛主席的著作,以馬列主義歷史唯物論階級分析的方法,繼續研究新中國的法律。如此,則以先生才學與努力,對於新中國的法學界,一定會有更大的貢獻。」一九五〇年春,何思誠編輯了一本《唐宋元明清農工生活詩選》,托其兄何思敬送給林伯渠徵求意見。林伯渠在回信中稱讚何思誠輯此詩選很有意義,同時,對該書的出版時間,也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說:「目前除老解放區外,土改尚未進行,加以有些地區災荒嚴重,農民生活還未得到改善,又由於革命戰爭及國家建設的需要,農民還負擔著較重的公糧任務,因此,建議這部詩選的出版,似以推遲到全國土改完成、農村經濟恢復、農民生活改善的時候。那時詩中所寫過去農民的痛苦與現實對照起來,就更有積極的意義了。」

  --------
  林伯渠致黃右昌信,1949年11月18日。
  林伯渠複何思敬信,1950年3月15日。

  建國初期,為了滿足在京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在京的高級人員的學習要求,由政協全國委員會提議並組織了學習委員會。參加者共二百多人,分為六個大組,以自學為主,每逢雙周即舉行分組座談或請人作報告。林伯渠德高望重,黨中央請他出來主持學委會工作,擔任學委會主任。林伯渠經常參加學習會,和許多人傾心交談,啟發誘導他們瞭解黨的政策,自覺的改造世界觀。抗美援朝時,當他瞭解到許多民主人士害怕、擔心我國抗美援朝將會「引火燒身」,一些資本家準備抽出資金去國外時,他不但在座談會上反復講敵必敗我必勝的道理,還提出必須「掃除一部分人民(主要是城市人民)心理中的親美、崇美、恐美情緒,確立對美帝國主義的仇視、鄙視和蔑視立場。」他批評新聞宣傳部門過分地「強調帝國主義的戰爭叫囂和英、美、法的一致,以致嚇倒了自己,這種宣傳方針是不對的,應予堅決的糾正」。為了增強民主人士對抗美援朝的信心,林伯渠還請周總理到學習座談會上作報告,請志願軍代表介紹情況。後來,為了幫助民主人士瞭解土改和鎮反的意義,消除某些人的抵觸情緒,林伯渠還積極支持政協全國委員會組織民主人士學習有關文件,提倡和支持民主人士下鄉調查,以提高他們的覺悟,促進他們的進步。

  --------
  《林伯渠日記》(未刊稿),1951年1月6日。
  《林伯渠日記》(未刊稿),1951年1月6日。

  搞好各民族的團結,是統戰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這方面林伯渠也很注意。一九五〇年初,他積極支持和指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劉格平、楊靜仁等在北京創辦藏族幹部訓練班,並親自到幹部訓練班作報告,出席他們的畢業典禮。他還多次在中南海接見各地的民族代表團,鼓勵他們搞好民族團結,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

  林伯渠不但身體力行地從事統戰工作,還經常教育幹部和政府各部門應當重視統戰工作。一九五〇年國慶節過後,他在陪同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慶齡到東北視察的過程中,就多次以中國共產黨的摯友宋慶齡副主席光輝的鬥爭經歷,教育東北各地幹部應該尊重民主人士,重視統一戰線的工作。後來,他還在北京飯店東廳約集各省主席和市長,專門座談過加強政權機關中的統戰工作問題,並根據他多年的親身體會,著重講了應使民主人士有職有權。

  由於新中國成立以來,林伯渠工作過於緊張、勞累,還在陪同宋慶齡副主席赴東北視察前幾個月,他就帶病堅持工作,再加上這次到東北,為時一個月行程數千里視察的旅途勞頓,到十一月二十七日他便病倒了,直到次年春節才出門參加活動。一九五一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他率領中蘇友好協會代表團赴蘇參加慶祝活動,經中共中央批准,留在蘇聯進行了幾個月的醫治和療養,身體狀況雖略有好轉,然而已不如從前。

  為了避免工作重複,提高工作效率,經毛澤東主席批准,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於一九五〇年底與政務院辦公廳合併,許多具體的日常行政事務都轉到政務院。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之後,林伯渠的工作雖不象從前那樣繁忙了,但他仍然是白首壯心,「抑己為人」之願未磨。他除了參加一些重要會議,從事外事活動,參與決定黨和國家的大事以外,並且閱讀了許多馬列主義著作和其他書籍,聯繫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用心地思考了許多問題。例如,在他的日記中就記有這樣的話:

  密切聯繫實際建設工作,全面研究馬克思列寧理論問題。革命的理論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一座不滅的明燈,照耀著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走向共產主義完全勝利的道路。

  社會政治活動家,就應該學習社會發展的規律,並
  善於將這些規律應用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
  我國經濟的領導者們對於新事物的感覺,分析我國
  經濟的各種現象,注意新的進步的東西並在工作中指靠這些東西的本領,就具有特別的意義。
  拉縴或把舵的好辦法,雖然也可以口談,但大抵得
  益於實踐,無論怎麼看風看水,目的只是一個向前。

  --------
  ①②③④ 《林伯渠日記》(未刊稿),1952年10月19日、21日,11月5日,9月15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