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伯渠傳 | 上頁 下頁 |
七五 |
|
第一,實行優待移民、難民政策。陝甘寧邊區總的來說是地廣人稀,荒地很多。但人口分佈卻不平衡。綏德分區一些縣,是人多地少,延屬分區一些縣又人少地多,歷史上群眾就有遷移的習慣。而且這時淪陷區和國民黨統治區,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也有許多老百姓為謀生路逃來邊區。為了接納安置移民和難民,鼓勵他們發展生產,邊區政府曾多次公佈優待移民和難民條例,規定移民難民開公荒者可以長期有使用權,三年內不交公糧,墾私荒者三年不交租,並減輕其他負擔,政府幫助解決吃住困難,借貸和調劑耕牛、農具、籽種;政治上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林伯渠非常關懷移民和難民的生產。一九四二年二月,米脂縣馬丕恩一家六口,背著一口鐵鍋、兩個破被卷和僅有的半碗小米和半碗黑豆,來到延安南三十裡鋪邊區農場。他和十七歲的女兒馬杏兒,承包農場土地四十五坰(每坰三畝),開荒八坰。由於起早貪黑,辛勤勞動,加之耕鋤得法,雖遭風災,實收粗糧四十一石,除按合同交農場近一半外,分得糧食二十一石。林伯渠和李鼎銘得悉馬氏父女的生產事蹟後,立即予以嘉獎,授予他們「勞動英雄」的稱號。在邊區召開的群眾大會上,還向馬丕恩、馬杏兒父女發了獎品,分別頒發了林伯渠親筆題寫的「移民模範」和「婦女光榮」的獎狀。林伯渠在安塞農村調查時,發現移民們肯吃大苦,二區寶家灣有個好鐝頭手吳壽德,靠一把鐝頭掏了一百畝熟地和十畝生荒,他便在報上發表文章,讚揚吳壽德的「鐝頭精神」。 由於邊區政府實行鼓勵移民、難民生產的政策,這就為邊區的大生產運動爭得了一支勞動大軍。據統計,一九四一年全邊區安置移民難民七千八百五十五戶,共二萬零七百四十人;一九四二年又安置五千零五十六戶,共一萬二千四百三十二人。其中三分一是勞動力,如以每人開荒二十畝計算,他們一年即可開荒二十多萬畝。這對發展邊區農業生產,無疑是一項巨大的貢獻。 第二,開展勞動競賽,獎勵勞動英雄。在大生產運動中,湧現出許多勞動致富的農民,吳滿有①是當時最出名的一位。他原籍橫山縣,一九二八年逃難到延安柳林區二鄉,仍難以為生,不得不賣掉兩個女兒。一九三五年陝北「鬧紅」②,他分得了土地,開始了新的生活。中共中央到陝北後,他辛勤勞動,努力開荒,改良農作方法,積極發展畜牧業,不斷增加生產,成為邊區著名的勞動英雄。為了鼓勵生產,開展勞動競賽,林伯渠、李鼎銘聯名通令全邊區,號召農民向吳滿有學習。一九四三年二月,安塞縣勞動英雄楊朝臣,寫信給吳滿有,提出六條,作為和吳滿有開展勞動競賽的條件,並請邊區政府建設廳高自立、霍子樂兩位正副廳長作評判員。吳滿有覆信楊朝臣表示應戰,並倡議把兩人之間的競賽,擴大到兩個村莊和全邊區部隊、群眾中去。此事立即引起黨中央和邊區政府的極大重視。朱德電令全邊區所有部隊,都要積極響應吳滿有開展生產大競賽的倡議。林伯渠、李鼎銘聯名向各分區專員、各縣市長發出指示,要求立即領導開展生產大競賽。這樣,在邊區的部隊、機關、學校和群眾中,便迅速掀起了生產競賽的熱潮。與此同時,邊區政府又號召在工業戰線開展趙占魁運動。此後,各條戰線勞動英雄和模範工作者層出不窮。為鼓勵開展勞動競賽,邊區政府還召開了各種群英會,按勞模們的貢獻,分別給予重獎。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邊區大生產運動的發展。 -------- ①吳滿有,在1948年4月西府戰役中被蔣軍俘虜,因失節而被開除黨籍。 ②指1931年以後陝北人民在劉志丹、謝子長領導下,開展遊擊戰爭,打土豪,分田地,進行土地革命的鬥爭。 第三,開展減租減息。減租減息是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土地政策,也是調整地主與農民關係、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根本措施。為了進一步開展減租減息鬥爭,中共中央於一九四二年作出了《關於抗日根據地政策的決定》,中共西北局也于同年十月間發出了《關於徹底實行減租的指示》和《關於減租實施的補充辦法》。林伯渠根據上述文件,積極領導群眾進行減租減息鬥爭。當時陝甘寧邊區的土地關係,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大約占邊區土地面積一半的老區,已實行土地革命,廢除了封建剝削,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另一半是新區,土地革命尚未進行,廣大農民仍受著地主的封建剝削。減租減息就是在這些未經過分配土地的新區進行。抗戰以來,這些地區雖然也開始進行了減租減息,但多數還停留在一般的宣傳。有些雖進行了減租減息,但因發動群眾不夠,明減暗不減的現象還相當嚴重。為了做到減租減息,同時又交租交息,林伯渠依據中央的決定和西北局的指示,領導制訂了陝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草案》、《土地典當糾紛處理原則及舊債糾紛處理原則》,以及《地權條例草案》等,規定,出租人應按所定的減租額收租,不得多收或法外增租,一般減租率,不得低於百分之二十五;承租人應按所定減租後之租額交租,不得短少,具有能力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請求政府依法追交之權。還規定,「出租人不得任意收回租地」,出租人依法收回土地時,「須于本年作物收穫後次年作物耕種前之時日為之,並須於收穫後一月內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仍須交納本季地租。」①這些規定,既照顧了農民的利益,又保護了地主的合法權利,從而調動了農民的生產和地主經營土地的積極性。米脂縣印鬥區八鄉減租保佃後,大家就說:「生產的心有勁了」,修了水壩,利用兄弟親屬關係組織了四十九個變工小組,使生產計劃得以順利完成。葭縣減租徹底,就多挖了水窖萬餘個,多開了數千畝荒地,有力地推動了大生產運動。 -------- ①《陝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草案(附說明)》,《陝甘寧革命根據地史料選輯》第1輯,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1—232頁。 第四,軍隊實行屯田政策。軍隊實行屯墾這是朱德倡導的,其中也滲透著林伯渠的許多心血。南泥灣在延安東南九十華里處,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百年前,曾經是人煙稠密,經濟繁榮的地方。清朝同治年間,清政府鎮壓西北撚回起義,使這裡人煙斷絕,荊棘叢生,成了狐狼出沒的地方。早在一九四〇年春,林伯渠利用回延安向黨中央彙報工作之機,就曾親自帶領農業技術人員去南泥灣進行過踏勘,認為這裡是開荒生產的好場地。一九四一年春,王震率領八路軍三五九旅到南泥灣地區實行屯墾後,把荒涼的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林伯渠對三五九旅在一年之內開墾良田萬頃,做到「禾黍盈野綠,瓜菜滿阡斑」,十分喜悅。他在《和朱總司令游南泥灣詩》中寫道: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