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伯渠傳 | 上頁 下頁 |
七六 |
|
農可屬兵,猶兵寓於農。 執槍殺賊寇,釋槍事田隴。 兵農一身任,是為真英雄。 伊誰先示範,三五九旅功。 用知策群力,自不患困窮。 從來言兵者,糧秣預為充。 糧匱軍亦匱,今古一例同。 誰能宏創造,自給謝民供。 不為環境苦,紅軍仍足風。① -------- ①《林伯渠同志詩選》,第43頁。 一九四三年春節,林伯渠親率邊區政府慰問團到南泥灣慰問,視察駐軍的生產情況後,向記者發表談話,盛讚三五九旅艱苦奮鬥、克服困難的革命精神。他說:「象這樣忠於保衛邊區而又竭力設法減輕民負的軍隊,乃真正的是我們邊區人民自己的軍隊。」①號召邊區幹部和人民,向軍隊學習,並在各方面給軍隊以具體的幫助。當時,邊區留守部隊除屯墾南泥灣外,還在槐樹莊、大鳳川、豹子川、清泉溝、葫蘆河等地屯墾,這些部隊也都為保衛邊區和大生產運動作出了貢獻。 -------- ①《解放日報》,1943年2月26日。 第五,創辦光華農場。林伯渠高瞻遠矚,為了發展邊區的農業,他籌劃創辦了延安農業試驗場——光華農場,進行農業科學研究,推廣農業先進技術,指導科學種田。在勘察農場場址時,他騎著毛驢帶領著幾位農學系畢業的科技人員,踏遍了延安杜甫川的山山水水。他拄根木棍,爬到高山之巔,俯視整個山川,最後選定一塊背山面川,向陽臨溪的有利地形,作為農場場址。幾百畝川地種植農作物和蔬菜,大片坡地栽培各種果樹,山地植樹造林,周圍的荒山飼放牛羊,溪水飲畜和灌溉。在林伯渠的指導和支持下,光華農場很快修建起辦公室、宿舍和簡易實驗室,以及做試驗用的糖坊和烤煙房。他還特別批准建造一座酒坊,釀酒提煉酒精,保障延安衛生部門的需要,並用酒精餵養奶牛。 為了促進農業科研事業的發展,林伯渠把延安許多有農科專業特長的人才都調到光華農場。人數雖然不多,但專業頗為齊全,搞農藝、園藝、林業、植保、畜牧、獸醫、養蜂、養蠶、水利和農業經濟的全有。林伯渠和邊區政府對他們的研究成果也非常重視。一九四二年,甘泉等縣牛瘟流行,給生產帶來嚴重威脅,林伯渠立即指示光華農場派獸醫前往防治,陳淩風等用土法研製的獸疫預防針和治疫血清,僅幾個月時間,就撲滅了邊區七個縣的牛瘟。光華農場試種烤煙成功後,立即在邊區得到推廣,不久還在延安辦起了捲煙廠,它出產的「曙光」牌香煙,成了當時邊區受歡迎的暢銷商品。 光華農場的許多圖書資料以及種畜、糧食、蔬菜的優良籽種,也都是林伯渠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購買來的。光華農場引進和培育了適合陝北高原種植的狼尾谷、馬齒玉米、春小麥、白皮馬鈴薯和甜菜等農作物;試種了卷心白菜、金皇后蕃茄、四季菜豆、露八分蘿蔔等一百八十多種蔬菜;試栽了梓樹、大蘋果、西洋梨、法國葡萄等十多種果樹;培植了二十多種草木花卉;飼養了二百多頭奶牛。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凝結著林伯渠的心血。 在發展農業生產中,除採取了以上重大措施外,還有鼓勵和推廣植棉,發放農貸、改造二流子等措施,這些也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林伯渠對邊區工業的發展也非常重視。早在抗戰初期,他就指示邊區政府用聯合國救濟總署援助的一筆款,辦起了「難民工廠」,親自選定當地幹部吳生秀當廠長。以後又陸續辦起了紡織、農具、皮革、化工、製藥、造紙、火柴等工廠。為了解決技術力量問題,他從武漢、西安等地物色技術幹部和熟練工人,送他們到邊區來發展工業。他還指示民政廳和組織部把當過縣長或建設科長的當地幹部,如鹽池縣的金體元、米脂縣的艾秉勤等派到工廠當管理幹部,並要求他們注意招收本地工人,為陝甘寧培養技術人才。在實際工作中,他盡力幫助工廠排憂解難。有一次,難民工廠資金周轉不過來,他想了一個辦法,親自去找朱德總司令商量,為八路軍預訂五萬條毛毯,簽訂合同,部隊先付一部分貸款,解決了該廠資金周轉不開的困難。但由於缺乏經營管理經驗,簽訂合同時,沒有把毛毯鎖邊的線錢寫進去,工廠負責人又去找林伯渠,林借此機會教育他們說:「搞工廠工作一定要精心籌劃,搞好經濟核算。」他又去找朱總講明情況。朱德體諒地說:「我們軍隊也不能讓難民廠賠本。我讓後勤部門在合同裡把鎖邊的線加上,錢照付給他們。」 難民工廠在政府和部隊的關懷和支持下越辦越好。生產和加工出很多呢子、毛毯和皮貨。林伯渠指示邊區政府,讓給搞外事工作和參加外事活動的同志,每人做一套呢子衣服,以後,又給科長以上的幹部每人一套。一次,周恩來去重慶談判時,帶去了一些毛毯和皮貨。聯合國救濟總署蘭道爾看了,稱讚難民工廠辦得好。他曾多次對國民黨官員說:給你們的錢,比他們多幾倍,你們什麼都幹不出來。陝甘寧邊區出的產品不錯,有呢子、毛毯、皮坎肩。 為了保證和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林伯渠領導邊區政府還發展了商業貿易。鹹鹽、皮毛、甜甘草是邊區的三寶,也是當時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特別是食鹽,它是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在靖邊、定邊、鹽池一帶,取之不盡,多如泥土。要把這個死寶變成活寶,就要發展運鹽事業,發展對外貿易。對此,林伯渠通過調查指出,邊區周圍有一千萬以上的人口,每年需要六十萬馱鹽(每馱一百五十斤),這就是說,鹽是有銷路有市場的。在大生產運動中,邊區各縣市組織了很多運鹽隊,進一步發展了運鹽事業。一九四一年九月,《解放日報》發表了高克林寫的富縣城關區第一次運鹽經過的調查報告——《魯忠才長征記》①,毛澤東看後非常重視,並為之作序,對邊區運鹽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一九四一年外銷食鹽二十九萬九千余馱,創造了邊區歷史上的最高記錄,對增加邊區財政收入起了極大的作用。除此之外,為了籌集發展生產的資金,林伯渠發起組織勸儲團,號召邊區人民節約、儲蓄,使老百姓生息取利,使銀行集腋成裘,收到了利公利民的效果。他還積極主張在邊區發行救國公債,向老百姓借錢,作為經濟建設的資金。一九四一年全邊區在經濟建設上共投資七百萬元,其中五百萬元就是當年發行公債的集資。所有這些,對邊區的經濟建設也起了很好的作用。 -------- ①魯忠才是富縣城關區副區長。富縣城關區第一次運鹽就是他領導進行的,故名曰《魯忠才長征記》。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