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伯渠傳 | 上頁 下頁
七四


  陝甘寧邊區的精簡工作,為全國其它抗日根據地提供了經驗。九月一日中共中央發佈了《關於統一抗日根據地党的領導及整頓各組織間關係的決定》。九月七日,《解放日報》發表了毛澤東撰寫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論,深刻論述了精兵簡政和當前抗戰形勢的關係,指出:「假若我們縮小自己的機構,使兵精政簡,我們的戰爭機構雖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魚大水小的矛盾,使我們的戰爭的機構適合戰爭的情況,我們就將顯得越發有力量,我們就不會被敵人戰勝,而要最後地戰勝敵人。」這兩個文件,為深入開展精兵簡政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根據中央九一決定和九七社論的精神,邊區政府又決定進行第三次精簡。林伯渠認為第一、二次精簡工作的主要缺點是對精簡的認識不夠,沒有定出全面具體的方案,計劃性差,領導抓的不緊,缺乏雷厲風行的精神。今後簡政的精神與內容,就是要求得精幹、統一、效能、節約與反對官僚主義,以達到健全機構,建立制度,調整幹部,改變作風,加強領導,精通業務,厲行節約,改善各方面關係之目的。他要求全體幹部要接受前兩次的教訓,加強調查研究,發揚民主作風,反對只顧佈置,不去檢查,有頭無尾及文牘主義、形式主義、事務主義等官僚主義的作風,真正達到精兵簡政的目的

  --------
  《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83頁。
  《簡政不是「減政」,是提高工作效能,林主席對縣區鄉長談話》,《解放日報》,1942年9月24日。

  為了更好地進行第三次精簡,林伯渠委託邊區政府秘書長李維漢起草了《陝甘寧邊區簡政實施綱要》。這個綱要吸取了第一、二次精簡工作的經驗教訓,本著實事求是和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除了提出具體的精簡方案外,特別強調了統一思想認識的重要性,經過邊區黨組多次討論修改,於一九四三年三月在邊區政府委員會上通過實施。隨後,林伯渠又領導邊區政府制訂和頒佈了《政務人員交代條例》、《各級政府幹部管理暫行通則》等一系列組織措施和條例,對許多具體問題在思想上求得了一致,在要求上達到了統一,保證了精簡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三次精簡,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獲得了預期的結果,基本上達到了精簡、統一、效能、節約和反對官僚主義目的。總計邊區政府各廳、處、院的內部機構,裁併了四分之一,直屬機關從三十五個減至二十二個,工作人員由四百六十九人減至二百七十九人,減少百分之四十以上。邊區政府以下的各級政府機關的精簡,也取得了很大成績,精減下來的人員,一是轉入生產,充實下級機關;一是送往黨校和各種幹部學校,對他們繼續培養提高。

  在林伯渠的領導下,陝甘寧邊區經過三次精簡,一方面,進一步地克服了官僚主義、文牘主義,改變了領導作風,提高了工作效率,消除了彼此對立,互不相謀的各自為政的現象,使上下關係和政府與群眾的關係都得到明顯改善;另一方面,由於節省了人力物力,減少經費開支和人民負擔,也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對於戰勝嚴重物質困難,堅持長期抗戰,均起了巨大的作用。

  〖領導邊區大生產〗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毛澤東號召自己動手,開展生產運動,林伯渠回到延安後的另一項重大任務,就是領導邊區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解決財政經濟嚴重困難。

  一九四〇年十二月三日,林伯渠在邊區召開的經濟自給動員大會上的報告中說: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與封鎖,斷絕了邊區和外面的一切經濟往來,使邊區遭到了抗戰以來空前的困難,這就要求我們急速實行「自給自足政策」,「用自己的力量去擺脫一切的困難與壓迫」。他還說,過去在國內戰爭年代,我們經常被敵人的大軍包圍,經過開展經濟建設,不但能衝破嚴密的經濟封鎖,而且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如今的情形無論如何比那時候好得多,因此更應該充滿信心。只要我們在黨中央領導下,作出認真的努力,一定能實現財政經濟上的完全自給。林伯渠宣佈,軍事機關,中央機關、邊區機關成立財政經濟組織,分別由葉季壯、鄧潔、曹力如負責,以便加強對生產的組織領導。毛澤東在講話中指出:我們今天進行經濟建設,也要懂得這個道理,孤家寡人是什麼也幹不成的。朱德的講話,提出了建立革命家務的主張。這次大會以後,邊區的生產運動,便走上了發展自給自足經濟的新階段。

  林伯渠在領導邊區大生產運動中,堅決貫徹黨中央規定的應以發展生產為中心,在生產建設中又以農業為第一位,工業和運輸業為第二位,商業為第三位的方針。他經常說,陝甘寧邊區土地寬闊,是個發展農牧業的好地方,在歷史上就是以農業為主體。我們要解決吃飯問題,穿衣問題,都得靠發展農業。財政經濟困難,也只有發展生產才能克服。工業、交通和商業雖然是發展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條件,但也只有農牧業生產發展起來之後,工業、商業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因為邊區許多工業原料都是來源於農副產品,商業貿易也主要還是一些農、副、牧產品。

  為了貫徹「以農業為第一位」的方針,林伯渠領導邊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這主要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