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伯渠傳 | 上頁 下頁 |
五七 |
|
第一,他認為「十年蘇維埃鬥爭奠定了實行民主共和國的基礎」。他說,十年來我們作了一些大事,如創造群眾武裝,創建根據地,領導群眾從事經濟、文化建設,同群眾建立了密切聯繫,這些,就是連白區報紙也是不能不承認的。這些成績與經驗,不但「應該表揚」,而且可以在抗戰中運用,成為「民族解放的支柱」。 第二,他認為,在我們黨內應該向大家解釋清楚,我們爭取民主、抗戰,但前途仍然是非資本主義的。他說,「歷史前進不是直線的,應該有迂回,我們這個迂回不是小路,而是大道,有各種條件能夠使我們走上大道」,「使革命走上非資本主義前途」。 第三,他說,我們党的不斷進步,「反對錯誤傾向的鬥爭,後來國燾路線的克服」,遵義會議糾正五次反「圍剿」的錯誤,巴西的決定,十二月決議,這些都說明黨是有力量的,「能糾正自己錯誤」,「能拿出主意來」,「擔負起解放民族的責任」。 在討論博古的報告時,林伯渠一方面稱讚代表們的發言對「博古同志報告有很大發展,都是很好的」,同時也講了自己對於創造抗日民主模範區的意見,提出了創造抗日民主模範區的六條措施:一、集中軍事力量,在一個月內肅清土匪,安定民生;二、制定選舉法,實行民主選舉;三、緊縮政府機關,加強財政機構,提高工作效率;四、增加文教經費,切實地把教育組織起來;五、進行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生活;六、正確執行党的幹部政策,加強幹部教育,發揮党的優良傳統。他還提出,希望各位代表及與會的其他同志,今後對政府工作多加以督促。 林伯渠代表主席團所致的閉幕詞,主要是說:對於大會的幾個報告,大家經過十幾天熱烈的細心的研討,一致表示同意,這是大會的偉大勝利。我們黨從一九二一年以後,就提出了正確的政治口號,指出救中國的方向,並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先見,同時也是全民族的勝利。 「我們不僅看著這些成績,而今天更切實討論了我們具體的方針——民族革命的明燈」。「現在各代表團,應拿著這一方針,作廣泛的深入的解釋,要傳達到每個不願做亡國奴的兒女中去。」我們決議已通過了,我們也一定能夠負起責任來,開展未來的偉大鬥爭,取得偉大的勝利! 大會閉幕的第二天,林伯渠還主持召開了特區黨代會,到會代表八十四人,選舉了特區黨委,他以幾乎是全票當選為特區黨委委員。 林伯渠到達陝北至抗戰爆發前這一段,由做部隊的供給工作,再轉到政府的財政工作,直到最後全面主持政府工作,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特別是財政經濟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對於實現黨的新的戰略轉變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醞釀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過程中〗 自從一九三五年底中共中央確定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之後,林伯渠即開始參加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特別是有關國共兩黨合作方面,他不僅積極擁護黨中央的方針政策,提出自己的建議,還直接參加了同國民黨的談判。 一九三六年初,由於日本帝國主義要把整個中國變為它獨佔的殖民地,我國廣大民眾和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等愛國民主人士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進行內戰。蔣介石集團為了維持其反動統治,對中共的政策也發生了某些變化。他們在繼續調集重兵「圍剿」紅軍的同時,開始試探同中共進行接觸,指示南京政府駐蘇使館的鄧文儀,找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談判,希望中共能派人回國同南京國民黨進行聯絡;在國內,則示意陳立夫等設法同陝北中共中央建立聯繫,進行秘密談判。 一九三六年二月,宋慶齡受宋子文、孔祥熙之托,請董健吾、張子華①前往陝北遞送南京方面密函時,第一個站在瓦窯堡城門口歡迎他們的便是林伯渠。這時紅軍東征,毛澤東、張聞天、彭德懷等已去山西,周恩來在清澗折家坪紅二十八軍,所以接待他們的工作便落到了林伯渠和博古等人身上。林伯渠與宋慶齡多年失掉聯繫,現在見到她派來的使者,分外高興。董、張到後第二天,林伯渠即陪同他們會見博古,轉交了南京方面的密函,詳細地詢問了南京和上海方面的情況。 -------- ①董健吾又名周繼吾,1927年經劉伯堅、浦化人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馮玉祥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政治部秘書長。張子華又名王祥緒,193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上海地下黨員。任中共豫鄂陝特派員時,曾到過陝北。 博古很快將這一情況報告了在前方的毛澤東、張聞天等。毛澤東、張聞天曾打算要博古、董健吾、張子華、周恩來等同到前方商議此事,後因董急於回上海覆命,遂於三月四日與彭德懷聯名給博古轉董健吾一封電報,請董轉告南京。其電文是: 博古同志轉周繼吾兄: (甲)弟等十分歡迎南京當局覺悟與明智的表示,為聯合全國力量抗日救國,弟等願與南京當局開始具體實際之談判。 (乙)我兄覆命南京時望懇切提出弟等之下列意見: (一)停止一切內戰,全國武裝不分紅白,一致抗日; (二)組織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 (三)容許全國主力紅軍迅速集中河北,首先抵禦日寇邁進; (四)釋放政治犯,容許人民政治自由; (五)內政與經濟上實行初步與必要的改革。 (丙)同意我兄即返南京,以便迅速磋商大計。 張、毛、彭 四號十二時① -------- ①《文獻和研究》,1985年第4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