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伯渠傳 | 上頁 下頁
四四


  當時,蘇聯的黨和人民在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準備農業全盤集體化而鬥爭的同時,圍繞著社會主義能不能在蘇聯勝利的問題,與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反黨聯盟展開了激烈鬥爭。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也圍繞著誰對中國革命失敗負責和中國的出路何在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林伯渠在研究院裡,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矢,去射中國革命之的,在參考書籍極其匱乏的情況下,努力研究中國革命中提出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他和吳玉章合作寫成了一篇長達三萬字的論文,題為《太平革命以前中國經濟、社會、政治的分析》,批判了卡爾·拉狄克關於中國社會的謬論。

  卡爾·拉狄克是前中山大學校長,由於他站在托洛茨基一邊,一九二七年底被清除出蘇聯共產黨,並撤銷了校長職務。他曾寫過一本《中國革命運動史》,認為中國在歷史上雖然有過封建制度,但由於自秦漢以後,土地就已經可以自由買賣,再加上十九世紀以後外國資本侵入,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遠離了封建制度,而是商業資本與高利貸資本,因此中國革命一開始就應該反對資產階級,爭取非資本主義的發展前途。林伯渠與吳玉章不贊同這種觀點,決定著文駁斥。於是,他們「每天一齊到列寧圖書館去看書,然後反復討論,執筆為文」

  --------
  上海新宙書店1929年出版。
  《吳玉章回憶錄》,第188頁。

  他們認為:「中國的地主,不是封建諸侯時代的地主,而是貨幣經濟時代豪紳、商人、官僚等財產資本的地主,是高利貸變相的地主。」由於「官僚地主愈富則需要奢侈品日多,商業也要繁盛起來,商業資本又要大大地積累」。但是,「商業資本受了封建勢力的反動政治的壓迫,行旅毫無保障,多財反覺危險,所謂『懷璧其罪』,因此使積累的資本不能投到工商業。恰好因中國土地可以私有,可以自由買賣,於是資本就投到土地上面來,變成固定的自然的財產資本,使貨幣資本失去了很大的作用,回轉到封建經濟、自足經濟。」

  他們繼續寫道:「中國這個半封建的經濟制度,保障了中國的封建的家族社會與地主階級政治。而封建的家族社會和地主階級的政治,又轉過來束縛了經濟,因果相循,就造成了中國特殊的現象。所以我們認為財產資本的土地經濟制度,是阻礙中國經濟不能發展到近代資本主義的重要原因。」

  他們認為:「中國封建餘孽不僅存在,而且還有非常頑固的勢力。」最後他們得出結論說:「中國革命,若要成功,非推翻財產資本的地主階級不可。」「唯一的手段就是土地革命」,「無條件地沒收一切地主的土地。」

  一九二九年二月,林伯渠進入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的特別班。同在該班學習的,還有吳玉章、徐特立、何叔衡、方維夏、葉劍英、夏曦、江浩、李文宜等人。他們比一般學員的年紀為大,同志們混稱他們為「老頭班」。這些「老頭」都是受過較多教育,具有較長工作經歷和豐富經驗的革命戰士,因此學校裡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比如,適當地減少俄語課時;配備水平更高、更老練的教師;又考慮到他們都是領導人,回國後還得繼續肩負領導工作,因而把教學重點放在領導方法的訓練上。

  林伯渠在這裡系統地學習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列寧主義、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運動史、俄國革命史、東方革命運動史和西方革命運動史等課程。為了加深對工人階級的認識,學習領導工人運動的本領,他還經常同李立三等去聽工人運動專題課。在學習中,他認真聽講,作筆記,答好課堂提問,積極完成作業。為了能直接聽取俄籍教師講課和閱讀原著,他起早睡晚,堅韌不拔地攻讀俄文。他按照對普通班的要求來嚴格要求自己,用「快速學習法」,投身於緊張的閱讀俄文報紙、散文和俄語語法的學習,因而較快地掌握了政治學、哲學和經濟學的俄語詞匯,大大方便了看書、聽課和查閱圖書資料。

  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門課程時,林伯渠特別注意理論上的思考和對實際問題的分析。他經常和「老學生」們交流學習心得,討論疑難問題。平時,他好安靜,獨自攻讀,潛心鑽研,在討論理論問題、特別是討論重要原則問題時,他積極發言,聲若洪鐘,一定要把問題弄清楚。

  他非常關心年輕的中國同志的學習和思想。原長沙女師學生劉英,經常去看望徐特立老師,同時也去拜訪林伯渠。每次,林、徐都熱情和她談心,解釋疑難問題,生活上也非常關懷。當一些中國學生向林伯渠請教有關中國革命問題時,他不厭其煩地回顧大革命失敗的歷史經驗教訓,澄清模糊認識,鼓舞革命信心,並諄諄告誡他們:外國的事情複雜,最好不要插手;要多多聯繫國內問題,好好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真正把自己武裝起來,將來好為中國革命出力。一些同志回憶與林伯渠相處的這段生活時,都說「他是非常正派、和善、德高望重的恂恂長者,在政治上有高深涵養,在學習上極其勤奮」;「對王明一小撮拉拉扯扯、鬼鬼祟祟的卑污行徑,非常鄙視,不屑與之搭界。」

  --------
  吳黎平:《深切懷念林伯渠同志》,《人文雜誌》,1980年第4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