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伯渠傳 | 上頁 下頁 |
四三 |
|
很多同志主張完全拋棄舊的政策,從現在起就對土豪劣紳和其他反動派採取沒收和罰款等辦法,如若不然,則不單與舊部隊籌餉無異,並將動搖我們建立工農政權、鎮壓土豪劣紳等根本政策。林伯渠、譚平山等鑒於當前部隊在長途遠征,軍情緊急,地方情況不明,政治環境複雜,沒收徵發工作毫無經驗,認為在這種特定條件下,不妨權且採用舊的辦法,以利部隊的行進。 兩種意見爭論的結果,決定採取新的財政政策。可是一到實行的時候,卻又困難重重。因為贛東一帶農民運動未曾興起,誰是土豪劣紳、反動派,一時難以調查清楚,而舊的辦法又確實可以籌集一些現金。因此,從臨川到瑞金路上,籌款方法極為混亂,行至福建汀州,由於商會承認籌款,便放棄了懲辦土豪劣紳的辦法,結果,商會在城鄉各地大肆派款,連自耕農和小雜貨店主也派十元、八元,而家財十萬的富豪也不過出三、五百元。於是,革命委員會又決定完全摒棄舊的方法,並組織一個戰時經濟委員會來管理一切,但是到了廣東潮汕,又放棄了這一作法。因為:第一,考慮到大規模的沒收徵發可能惹起帝國主義藉口干涉;第二,潮汕是嶺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規模沒收徵發的結果,將使商業停頓,秩序混亂,反動派可能借此大肆造謠;「於是財政政策一仍舊貫」①,還是採取林伯渠、譚平山等人的意見,暫時沿用舊的辦法。戰時經濟委員會也從此夭殤。 -------- ①李立三:《八一革命之經過與教訓》,《南昌起義》,第40頁。 起義部隊在潮汕地區遭到優勢敵人的圍攻損失慘重。十月三日,撤至廣東普寧縣屬流沙。隨後,部隊領導成員在流沙天后廟舉行緊急會議,林伯渠和譚平山、李立三、惲代英、彭湃、賀龍、葉挺、吳玉章、郭沫若以及中共汕頭市委書記楊石魂等人,出席了會議。會議根據張太雷傳達的中央指示決定:武裝人員要盡可能地集中、整頓,轉移到廣東北江和海陸豐地區,繼續堅持戰鬥;非武裝人員願留則留,不願留的就地分散,由當地黨組織物色好農會會員作嚮導,分別向海口撤退,再去香港或上海。根據黨的這一決定,林伯渠與賀龍、劉伯承、吳玉章、彭湃諸同志,于七日來到海陸豐地區,然後分頭化裝潛入香港。 林伯渠從碣石港出發,坐舢板船駛抵香港後,見到了周恩來等同志。據照料周恩來在九龍養病的范桂霞回憶,周恩來是十月下旬到九龍的,養病半個多月後,即在香港召開了一連串的會議。會議是在一個寬敞的大廳裡舉行的,她先後見到彭湃、瞿秋白、林伯渠、阮嘯仙、李立三等同志出席會議。① -------- ①《廣東文史資料》第29集。 林伯渠在香港不能久留。因為蔣介石為討好帝國主義,厚顏無恥、顛倒黑白,把北伐軍進入南京時英美帝國主義炮擊南京一事,說成是第二軍和第六軍幹的,誣稱林伯渠是「甯案罪魁」、「國際要犯」,懸賞緝捕。 當時,共產國際有人在香港。中共和共產國際的同志確定林伯渠到莫斯科去。為了等待去莫斯科的機會,他首先潛回上海。 在上海,他深居簡出,等待時機。他的二女兒林秉衡回憶當年的情景時說:「父親常避居親戚家中,我發現他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表現出愁悶的樣子。留在上海這段有限的時間裡,仍按他的老習慣,不斷閱讀各種書報雜誌,有理論的,文學的,還有那些左翼的刊物。只要是當時新出的書,從報上看到廣告,就讓我堂姐哲明去買。他自己是不能隨便上街的。」 林哲明回憶說:「一九二七年冬在上海又見到叔父。他是在南昌起義部隊進佔潮汕失敗後秘寄來到上海的。那時我們住在法租界裡,郭沫若、蔡暢、張太雷和夫人、張國燾等人經常來家和叔父商談事情。當時大家都是假裝親戚身份來聯繫的。」① 林伯渠後來在自傳中也談到了當時的情況。他說:「經黨中央指定與蔡和森、李立三、張國燾同往(莫斯科)。那時交通困難,兩次在滬上船不果,商定要我先試從日本走,我遂到日本西京。」② -------- ①林哲明:《胸懷高潔淡素秋》,《廣州日報》,1983年10月31日。 ②《林伯渠自傳》。 一九二八年春林伯渠到日本後,引起了日本警察的注意,誤以為他是唐生智,要逮捕並引渡給國民黨。幸好得到兩個世侄鄧孝純(即鄧伯粹)和林定平的掩護,趕緊給他辦好去歐洲的護照,在買好船票後,連夜護送他去毅賀港上船赴海參崴。林伯渠在海參崴等了兩三個月,才到達莫斯科。 〖在蘇聯的日子裡〗 林伯渠抵達莫斯科,已經是一九二八年的夏秋之交。在這裡,他很快遇見了親密戰友吳玉章。吳是上年末與劉伯承等到莫斯科的。他們在列寧的故鄉重逢,格外高興,感慨萬千。隨後,兩人一同進莫斯科中山大學,同吃同住,開始了難忘的學習生活。 莫斯科中山大學是一九二五年九月成立的,蘇聯人叫孫逸仙大學,設在沃爾洪卡大街十六號。當林伯渠入校時,學校已改名為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校長是米夫。學校有個中國問題研究院,任務是深入研究中國的基本問題,總結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經驗。研究工作分兩大部門,一是古代中國的社會結構、不同時期的土地問題和文字改革等;一是與中國革命運動發展有關的最緊迫的問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