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劉伯承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五


  在演習進行之中,劉伯承頭戴軍帽,腰紮皮帶,在驕陽下正襟危坐,全神貫注在演習場上。當他看到有的學員穿著襯衣、戴著草帽,有的還把草帽拿在手裡搧來搧去,不覺轉身對陳毅喟然歎息道:「我們的幹部現在養嬌了,怕把臉子曬黑了嘛!」

  演習勝利結束之後,舉行了總結講評大會。劉伯承作了總講評。他主要講了三個問題:第一,我們是江河進攻戰鬥的演習。我國地形是西面多山、東臨大海,能成為交通障礙的大的河流,一般是自西向東入海。因此,在將來抵抗帝國主義的入侵中,江河戰鬥占著重要地位。我國歷史上江河戰鬥的戰例和經驗是很多的。但是現代化、正規化諸兵種協同動作的江河戰鬥,還應在原有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學習,尤其是反抗現代裝備的美帝國主義集團,我們更應在保衛國防任務上進行有的放矢的學習。這次渡淮河的戰鬥演習就是在這樣一個想定之下進行的。

  第二,我們是以現代各兵種協同動作進行帥的渡河進攻戰鬥的實兵演習。此次演習有步兵,有炮兵,有坦克,有水陸兩用的汽車,有空軍與空降部隊,有工兵,還有火焰噴射器、煙幕,各種應用的制式的渡河器材,各種通信工具等。我們系用這些兵器在師的江河進攻戰鬥課題下,組織協同動作的實兵演習。現代諸兵種合同戰鬥就要靠諸兵種在一個共同目標之下一致努力,特別在它們協同動作之中各自發揮長處並獲得其他兵種的幫助以彌補自己的缺點。例如各兵種協同動作先求得克服河川障礙,渡過河去再打擊敵人。

  此時敵人就容易乘我兵力在渡河中或分在兩岸時的困難,施行反擊。這樣我們先頭部隊就要控制對岸登陸場,掩護著我們主力集結與組織另一個協同動作,繼續進攻以突破敵人防禦地帶。這就顯得戰鬥的計劃性、組織性、準確性和紀律性特別重要。

  第三,我們是以高級速成科為訓練對象,組織戰術的現地作業與實兵演習結合進行。高級速成科學員都是有豐富的戰鬥經驗的高級幹部,剛在教室與野外完成師一級戰術的綜合訓練,現在又到此來作師渡河進攻的現地作業與實兵演習。其目的在組織與指揮各兵種渡河進攻的具體的、生動的協同動作,以使學員獲得深切一致的戰術見解。在現代戰鬥中如何組織各兵種協同動作構成順暢的通信網,如何集中地面的與空中猛烈的火力射擊必要之點,如何佈置疏散的戰鬥隊形,如何構築掩護的工事,如何施行切合現地的偽裝等必須學會。

  陳毅也在大會上講了話,高度評價了這次演習所取得的成績。

  臨淮關演習,不僅演練了諸兵種的協同作戰,也演練了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工作。這突出表現在參加演習的部隊在臨淮關訓練中受到了深刻的階級教育,繼承和發揚了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

  臨淮關所在的鳳陽縣,是全國聞名的花鼓之鄉,也是歷史上聞名的重災區之一。黃河曾經從這裡奪淮入海,造成淮河連年氾濫。解放初期,這裡的農民依舊十分貧困。演習部隊來到這裡,看到群眾住的是黑暗矮小的草房,鋪的是破破爛爛的蘆席,吃的是黍面粥加野菜,心裡十分難受。劉伯承指示政治機關要及時搞好階級教育,激發訓練熱情,並教育部隊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處處維護群眾利益,做好群眾工作。許多幹部戰士拿出衣服,捐出零用錢,節省出口糧支援群眾,在訓練之餘幫助群眾鋤地、拾糞、收割麥子。演習結束後,劉伯承又指示一定做好善後工作,不能讓群眾利益受到一點損害。各個分隊在駐地普遍召開村幹部會、群眾大會徵求意見。對在演習中損害的莊稼認真進行丈量,照價賠償。由於與群眾關係密切,部隊撤離時,群眾敲鑼打鼓,一直送出許多裡地。

  ※第二十一章 尊師重道

  §第一節 「任」「教」並重

  劉伯承常說:搞劇團要有梅蘭芳那樣的名演員,開醫院要有手到病除的高明醫生,辦學校則要有一支精通業務的高水平的教員隊伍。他把周密的計劃、完善的教材、精通業務的高水平的教員隊伍這三者,稱作是學院教育訓練工作的三要素。軍事學院成立初期,教員非常缺乏。人民解放軍的幹部絕大部分出身于工農家庭,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較低,而且長期處於革命戰爭艱難困苦的環境之中,沒有進學校學習深造的機會。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給劉伯承從軍隊幹部中選拔調用教員帶來了很大困難。在困難面前,劉伯承堅持「任」、「教」並重的用人之道,不僅重選拔調任,更重訓練培養。為了造就一支政治思想好、業務水平高的又紅又專的教員隊伍,他做了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耗費了無數心血和汗水。

  軍事學院擔負訓練任務的部、系和教授會的班底,主要是由華東軍政大學和華北軍政大學的一部分領導幹部和教員組成的。這兩所經過戰火考驗的學校,集中了一批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投身革命的知識分子,其中一些人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理論水平與教學能力,可以勝任教員工作。但是,這部分人畢竟是為數不多,遠遠滿足不了軍事學院正規化教學的需要。於是,劉伯承請聶榮臻從全軍範圍內給他物色教員,並派人到北京、重慶、上海等地的部隊中訪賢問能,尋找合適的教員人眩這樣做的結果,依然是杯水車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後,劉伯承斷然採取了三條措施:一是從做訓練工作的幹部和從軍隊院校畢業的學員中間,挑選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改任為教員;二是從地方大專院校招聘一定數量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到軍事學院邊工作邊學習,培養作教員;三是從起義、投誠和解放過來的原國民黨軍隊的軍官中,篩選政治表現好、有較高文化水平和軍事學術素養的留用當教員。他決心以這三部分人為基礎,立足於自力更生,自己動手培養造就軍事學院的教員隊伍。

  對於從做訓練工作改行當教員的人員,劉伯承嚴格要求,言傳身帶,手把手地教,放心大膽地使用。為了使他們儘快走上訓練崗位,他從一開始就採取了召開訓練準備會的方法,把各教授會主任、副主任及一些準備作教員的訓練工作幹部組織起來,分類負責和集體討論相結合,審查了教材,研究了4個科的教學計劃,統一了一些重點軍事課業的教授方法,還到野外進行了演習與想定作業的準備工作。

  這次訓練準備會是應急性的,很倉促。劉伯承風趣地說是「熱鍋炒,熱鍋賣,十天就出臺。」但它為軍事學院正式開學奠定了教學基矗1951年的暑假,劉伯承又主持召開了第二次訓練準備會,研究高級兵團戰術的基本部分——軍進攻戰術概則。南京是全國聞名的三大「火爐」之一,這時的氣溫高達40攝氏度。屋子裡就象蒸籠一樣,坐著不動,也會汗流浹背。

  他帶領大家冒著盛暑工作,討論研究課目的理論與教授方法,並完成了10個想定作業、13個集團作業和兩個軍事導演,為高級速成科在10月份學習這門課程作了充分的準備。

  開學之後,為了統一學術思想,瞭解各個教授會的學術水平和授課能力,劉伯承還對全院各教授會主任、副主任,各學員科主任及全體軍事教員進行了一次諸兵種合成戰鬥概則的理論測驗。測驗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是進攻戰鬥概則。內容包括戰術、炮兵、裝甲兵、航空兵、工兵、通信、後勤和情報等7個部分。第二次是防禦戰鬥概則。內容包括戰術、炮兵、工兵、通信、情報和後勤等6個部分。他親自主持了各教授會主任、副主任和各學員科主任的考試。考試時間前後達一個多月,參加人員共有200多人。

  類似這樣的訓練準備會和對各教授會成員的考核,劉伯承前後主持舉行了十多次,每次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以後,他把這種形式固定下來,並發展成為培訓教員和考核選拔教員的一系列制度。

  從1952年7月開始,劉伯承選拔任用教員的範圍更寬了。這一年,軍事學院高、上級速成科第一期學員畢業。劉伯承從中挑選了一批年齡結構、文化程度和理論水平都合適的留校任教。此後,這種做法逐步形成了制度。選留任教的學員絕大多數能服從革命需要,甘願投身教育事業,邊教邊學,迅速成長為學院教員隊伍中的中堅力量。但也有個別的不願意當教員。主要是嫌工作繁瑣,發展慢,不如在部隊裡當指揮員發號施令痛快,升遷快。一個原任師長的學員有軍事地形學方面的特長,學院決定把他留下來當軍事地形學教授會主任,但他堅決不同意。劉伯承親自做工作,跟他反復講明院校教育在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從事教育工作是十分神聖而光榮的。這位學員仍然不肯服從分配。劉伯承根據紀律條令的有關規定,把他關了「禁閉」,並給予了紀律處分。後來,這個學員在組織上的幫助下,認識了自己的錯誤,表示願意接受分配。劉伯承得知後很高興,風趣幽默地說:「說服說服,心悅誠服;如若不服,那就要『阿彌陀佛』,繩之以紀律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