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劉伯承傳 | 上頁 下頁


  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地接連不斷的反清武裝起義,震撼著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熊克武等人在川中組織領導的成都起義(1907年)、廣安起義(1909年),引起了廣泛的反響。革命者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敢於犧牲個人性命的大無畏精神,給劉伯承以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影響。他越來越感到自己的理想、抱負,與現存制度格格不入;民眾的利益與上層統治集團的巧取豪奪水火不容。不推翻反動、腐朽的清王朝,中華民族就沒有光明,下層民眾就不能抬頭,自己也就沒有出路。劉伯承朦朧地意識到,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是埋葬帝制、富國強民的救世良方。

  當時的上海,是同盟會在國內活動的中心。劉伯承抱著對革命嚮往的心情和找職業的願望,於1910年邀集了上高等小學堂時的兩位同窗好友前往上海。他們茫然地在上海東撞西碰,既沒有遇見革命黨,更沒有找到孫中山,連謀生的職業也沒有著落,只好掃興地返回故里。

  當年年底,劉伯承奉母親之命與程宜芝結婚。這是一門早年訂的娃娃親。

  劉伯承雖一直心有不滿,但在母親的堅持下只得同意完婚。後因他在外從事革命活動,雙方脫離了關係。

  ※第二章 川中名將

  §第一節 將校學堂的優等生

  1911年是中國近代史上風雲驟變、激烈動盪的年代。清政府以實行鐵道國有政策為名,向帝國主義拍賣粵漢、川漢等鐵路的主權。這一賣國行徑,立即引起廣東、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各階層人民的一致反對。四川人民的保路鬥爭,形成了波瀾壯闊的全省規模的群眾性的大起義。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以推翻清王朝為目標的革命風潮席捲神州大地。整個四川也沸騰起來。吳玉章、龍劍鳴、王天傑等革命黨人先後在榮縣、內江起義。

  11月22日,革命党人張培爵、夏之時率領起義軍勝利佔領重慶,並建立了蜀軍政府,通電全國宣佈獨立。11月27日,立憲党人在成都成立了大漢四川軍政府。不久,兩個軍政府協議合併,組成四川軍政府。辛亥革命使劉伯承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漸漸感到,武力是一種神聖的力量,它能對抗舊的勢力,摧毀舊的勢力,挽救國家的危亡。於是決心到萬縣參加反對清政府的起義。

  母親拉住他的手,難舍地說:「弟弟妹妹這樣多,年紀又校你的娃兒也剛落地。你走了,家裡怎麼過啊?」劉伯承勸慰說:「媽,你別難過。與其守著窮家破舍過一輩子,不如出去闖一闖,或許是條出路。」

  鄉間的親朋好友也好言相勸,說是「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鄉人李雲伍鼓動他去學經商,試一試做買賣的「生財之道」,莫去闖那「刀叢火海」。

  對於這些勸說,劉伯承婉言謝卻,慷慨激昂地說:「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他毅然剃掉了辮子,參加了反對清朝政府的學生軍。就這樣,青年時代的劉伯承,「懷著富國強兵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主改革的思想,投入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

  ①朱德:《祝劉師長五十壽辰》(1942年12月16日)。

  聲勢浩大的反清鬥爭在全國各地風起雲湧,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終於被推翻,綿延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終告結束。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獨立後的各地民國政府紛紛廣招兵員,開辦軍事學堂,以擴充革命勢力。

  重慶蜀軍政府開辦了將校學堂(後改為將弁學堂),招收革命青年和有志之士入學。劉伯承以文武各科的優異成績被錄齲全學堂共有400多學生,分編4個隊,劉伯承被編入第二隊第一排第一班。

  將校學堂設在重慶市對面的嘉陵江以北。在學堂內,豎立著一塊醒目的牌告:

  東望幽燕,尚淪異域。
  以會甘陝,警報頻來。
  得欲整我師旅,貴在將校得人。
  爰辦將校學堂,以為異日北伐之需。

  將校學堂所設軍事課程,大多是沿用日本陸軍部頒發的「典範令」,即《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野外勤務令》。還有初級戰術和地形學等。

  劉伯承對軍事學習十分刻苦,操練時一絲不苟。有時為熟練掌握一個動作,要反復練習幾十次,甚至上百次。將校學堂的正規生活,使年輕的劉伯承開始養成謹嚴、周密、勇猛、穩健的性格。除學習本校課程外,他還廣泛涉獵古代的兵書,或找其他軍校的教材對照參考,以充實自己。諸如《孫子》、《吳子》、《司馬法》和《百戰奇略》等著作,更是案頭必備,許多章節出口能誦。

  在將校學堂,劉伯承是出類拔萃的軍人。他不但學業優秀,軍事技能出色,而且以舉止端正、操守有持聞名全校。他煙酒不沾,牌賭不視,毫無惡習,被同學們稱為軍中「菩薩」。每月官餉所得,除了買書之外,全部寄給母親,補貼家用。

  經過10個月左右的緊張訓練,劉伯承在1912年底以各科目的優異成績畢業,被分派到熊克武的部隊當見習生。熊克武是四川著名的革命黨人,同盟會的早期會員之一。辛亥革命後被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委為蜀軍總司令,很快招募到兩個團的隊伍。由於成都和重慶兩個軍政府合併為統一的四川軍政府,原屬兩方的軍隊也統一編組為川軍,共有五個師,熊克武所部為第五師。

  不久,劉伯承由見習生升任司務長、排長。他漫長的軍旅生涯就是這樣開始的。

  §第二節 手執青鋒衛共和

  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竊國大盜袁世凱奪齲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後,進一步投靠帝國主義,實行個人獨裁,排斥和打擊革命力量。1913年3月,袁世凱指使特務暗殺了國民黨著名領袖宋教仁。接著,又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乞取2500萬英鎊的「善後」大借款,大力擴大反動軍隊,公開鎮壓革命黨人,逐步暴露出反對共和、復辟帝制的反動面目。7月,孫中山倉卒組織力量在江西、安徽、廣東等省發動討袁,被稱為「二次革命」,因戰事以江西和南京為中心,所以又稱為「贛寧之役」。7月下旬,熊克武等國民黨人在重慶密謀響應。8月4日正式組成討袁軍,熊克武任四川討袁軍總司令。並發表討袁檄文,聲討袁世凱「悖叛共和,大逆不道」。宣稱:「本軍全體痛憤,萬眾一心,誓師宣佈,共討袁賊。本擬載兵東下,接應民軍,與獨立諸省會師北伐,生擒袁逆。惟念胡景伊助桀為虐,毒害川民,狡詐專橫,罪不容逆。目前直接討胡,即所以間接討袁。」胡景伊原是四川軍政府屬下的四川陸軍軍團長,因依附袁世凱被升為四川都督。

  討哀戰事從一開始就處於不利的態勢。除第五師以外,川軍其餘四個師都站在胡景伊一邊,客居川地的陝軍、滇軍、黔軍約兩師兵力也助紂為虐。

  一些地方民團、土匪受胡景伊拉攏利誘,也趁勢蜂起,燒殺搶掠,襲擊討袁軍。劉伯承奉命帶領一個排先行到達綦江,向上匪的據點發起進攻。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實戰,有勇少謀,在與敵人交火之後,自己奮勇當先猛衝上去,一下躍到敵人陣地前沿。可回頭一看,身邊只有四、五個士兵,後面的隊伍沒有跟上,只好退下陣來。

  四川討袁軍兵分四個支隊,採用南北防禦,中路進擊的部署。劉伯承所在的第一支隊西趨滬州,擔任主攻。當面之敵為戰鬥力較強的川軍第一師的主力旅。戰鬥從8月4日拂曉開始,一連數日劉伯承率本排隨連隊參加寒坡場戰鬥。他吸取了綦江作戰的教訓,對全排士兵作了很好的組織和動員。他說:「弟兄們,袁賊不除,國難不已。我們要勇敢衝鋒,為共和而戰!」說罷,就和另一個排長帶頭衝鋒。經過幾次拉鋸,終於奪下敵人陣地。連長蒲劍鳴怯戰怕死,一見情況緊急,傷亡又大,早就跑到營部告「急」,說是「一連人都打光了,趕快增援」。

  劉伯承等兩個排在前邊打了勝仗,回頭卻找不著連長,只好直接向營長報捷。營長李遐章不禁愣住了:剛才連長「報急」,現在排長「報捷」,到底是怎麼回事?待看到劉伯承將俘虜和戰利品押送上來,才弄清個中原委。

  於是將蒲劍鳴大罵一頓,撤職查辦;即令劉伯承代理該連連長,並報請上級正式加委。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