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劉伯承傳 | 上頁 下頁


  8月12日,敵方增派大量援兵瘋狂反撲,討袁軍勢孤受挫,寒坡場得而復失。第五師重新組織兵力進攻,一鼓作氣奪回附近的五裡店陣地。雙方相持到天黑。敵人一面發起佯攻,一面向後退卻。劉伯承等部奉命追擊,至石洞鎮與在翼部隊會合。並繞道襲擊敵人側後,在13日佔領立石站,進據離瀘州50裡的特淩鋪。左翼部隊也沿長江左岸,自朱家沱進到合江、王嘗白米嘗望龍場一帶。故事發展順利。正在這時,討袁軍南邊防線被黔軍突破,滇、陝兩軍也東西對進夾擊重慶。熊克武急令攻瀘部隊回援。

  劉伯承隨部隊兼程東返,當趕至重慶西南的白市驛時,得報重慶失守,熊克武等討袁軍領導人出走。部隊折回來風驛。討袁軍前敵指揮但懋辛見大勢已去,就把餉銀分給各營,資遣官兵回鄉。歷時50天的四川「癸醜討袁之役」終於失敗。熊克武事起倉卒。發難當日,贛、寧等地的反袁軍事行動已紛紛趨於失敗,熊克武為免遭胡景伊的吞併才不得不孤注一擲。四川討袁戰爭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英勇地反抗和打擊了袁世凱的勢力,在近代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頁。

  在戰鬥中,劉伯承左腳負傷,他仍以頑強的毅力帶領餘部撤退,躲避追兵。據他自己回憶,「左遇團練,右遇敵軍」,隊伍被打得七零八落,處境非常險惡。於是只得把槍支交由當地老百姓保存,各自尋求生路。劉伯承帶著傷躲進一座廟裡,巧遇原將校學堂一位教地形學的教官,因師生情誼,教官留他暫祝不久,這裡風聲又緊,劉伯承又潛赴重慶小住一段。後來回到開縣老家休息、養傷。

  討袁戰爭失敗以後,四川有300多革命黨人被捕殺。袁世凱及其在四川的幫兇胡景伊等人繼續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和討袁將士。1914年1月23日,胡景伊開列了115人的黑名單,向袁世凱獻媚邀寵。袁世凱即傳令各拾都督民政長、各地方長官通飭所屬,一律按名嚴行查拿,務獲究辦,勿使漏網」。

  川中許多仁人志士慘遭殺戮,且「籍沒家產,株連極廣」。僥倖逃出的先後流亡上海,或避居日本、南洋。在討袁戰爭中,劉伯承作戰英勇,才華初露,已引起反動當局的注意。1914年春天,劉伯承在家鄉也呆不住了,便約集軍中同事數人順江東下,到上海避難。

  船過三峽,劉伯承佇立甲板,眼觀兩岸青山對出,前方水天一色,追思往事,瞻念前途,一股豪情從胸間沖騰而起,不覺吟出一首《出益州》的七律來:

  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強登樓。
  海潮東去連天湧,江水西來帶血流。
  壯士未埋荒草骨,書生猶剩少年頭。
  手執青鋒衛共和,獨戰饑寒又一秋。

  由四川來的流亡者大多藏匿在上海法租界,霞飛路寶康裡便是著名的革命黨人聚居的地方,劉伯承也住在這裡。這時的局勢比起幾年前更加混亂。

  逃亡的革命党人中,思想也相當複雜。有的失望、彷徨,有的沉淪,有的甚至靠告密賣友為生。這正是軟弱的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在革命失敗時的流行玻然而,劉伯承卻毫不氣餒,對革命前途充滿信心。當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革命黨的消息傳到上海時,他大為振奮,決心追隨孫中山先生繼續摸索救國救民的道路。1914年秋,他宣誓參加中華革命黨,並經常同原熊克武第五師的但懋辛、李蔚如、張沖、李遐章等人在一起開展革命活動。這些人大多是老同盟會員,積極擁護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具有強烈的反袁思想。

  這段經歷對於劉伯承青年時期富國強兵、救國救民思想的形成,有著較大的影響。

  §第三節 血灑豐都

  袁世凱在鎮壓了「二次革命」之後,於1914年5月悍然廢除《臨時約法》,炮製了一部所謂「新約法」,後又自封為終身大總統。在日、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於1915年12月12日公然宣佈恢復君主制度,自稱為「中華帝國」的洪憲皇帝。為推翻袁世凱的新王朝,保衛辛亥革命的成果,孫中山號召全國人民起來進行反袁鬥爭。並組織中華革命軍,派革命黨人到各省組織起義。

  據《民國川事紀要》記載,孫中山委任盧師諦為中華革命軍四川總司令,並派呂超、石青陽、劉伯承等到宜賓、達縣、忠縣、豐都一帶組織討袁起義。

  1915年12月,劉伯承和康雲程、王旭東等人回川,一行人化裝成商人,由上海乘船經武漢至宜昌。因冬季水枯,在宜昌換乘川江小輪。宜昌是人川的重要通道,北洋軍在碼頭戒嚴檢查,搜捕潛往四川的革命黨人。

  在劉伯承的行李中,有一個裝有炸彈的竹簍。同行二人一看岸上軍警林立,便示意他把竹簍扔進江裡;劉伯承也焦急地思考著對策。忽然,他發現旁邊堆有一位參議員的行李。情急生智,他乘人不注意,悄悄將竹簍移入行李堆中。船靠岸後,搬運的苦力前來卸運參議員的行李,問道:「這幾件可是參議員的?」劉伯承隨口回答:「正是的,快搬走吧。」當行李被運出關卡以後,他從容而出,取回竹簍。正在這時,一個友人匆匆來碼頭迎接他。

  劉伯承立即將竹簍遞過去。對方以為是贈送的禮物,連忙推謝。劉伯承輕輕踩著對方的腳面,故意高聲說道:「小意思,收下吧,浙江的特產。」對方很快明白了他的意思,趕緊接過去。就這樣,兩人帶著裝有炸彈的竹簍,在軍警面前揚長而去。

  完成遞送炸彈的任務之後,劉伯承等繼續溯江而上,先後到奉節、萬縣、涪陵等地,聯絡革命黨人、「哥老會」首領和有志之士,廣泛地發動、策劃武裝起義,進行反對袁世凱的鬥爭。

  1915年12月25日,蔡鍔等在雲南揭起了護國討袁的大旗,組成護國軍。

  蔡鍔任第一軍總司令,北進四川。李烈鈞任第二軍總司令,東出兩廣。唐繼堯以雲南部督兼任第三軍總司令,留守雲南,策應各方。

  當時,各省軍政大權基本上為袁世凱的爪牙親信所控制,唯有西南川滇黔三省是薄弱環節。反袁的革命勢力力圖把四川作為一個突破口。而袁世凱早已慮及西南空虛,特派其親信陳宦為四川軍務會辦,總攬軍政大權。並先後派遣精銳部隊曹錕、張敬堯、李長泰(一個旅)約3個師,馮玉祥、伍祥禎、孔繁錦3個混成旅,共約六七萬人入川鎮懾。由於蔡鍔將軍親自率領雲南護國軍第一軍向川南袁軍進攻,於是討袁護國戰爭的主要戰鬥在四川境內展開。

  劉伯承回川後,先以涪陵為活動中心,策動涪陵警備隊長楊光烈率部起義。該部有俄式槍120支,並得到當地開明士紳李次安等人的協助,又吸收了張子昭部義勇軍數十人槍,還有夏仲實、曾江柱等人也率部前來投奔。劉伯承把這些部隊集結到鄰近的大順場宣佈起義,定番號為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中華革命軍四川總司令盧師諦任命王維綱(伯常)為支隊長。因王維綱隨熊克武繞道昆明、宜賓,此時尚未到達川東,該支隊由劉伯承指揮。在此前後,奉節、萬縣一帶會黨和農民群眾也紛紛起義。

  這樣,四川東部的長江通道便處在護國軍的監視之下。劉伯承部署起義軍沿忠縣、豐都、涪陵、長壽等沿江一帶進行遊擊活動,騷擾和攔截從湖北溯江入川的北洋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馮玉祥在他所著的《我的生活》中說:「那時候自重慶以下,宜昌以上一段江面每有船隻經過,兩岸山上即開槍射擊,而忠縣一帶尤為劇烈。過往軍隊吃了不少的虧。人們揣測不定,有的說此事是熊克武部隊所為,又有說是蔡松坡早先埋伏的奇兵。」這支奇兵,正是劉伯承所帶領的川東護國軍。

  ①蔡松坡,即蔡鍔,松坡是他的字。

  在川東部署就緒後,劉伯承又應革命党人張明安的邀請,前往壁山縣幫助整理、指揮民眾起義隊伍。壁山位於重慶的西面,是從陸路通往瀘州的必經之道。這裡的農民深受北洋軍曹錕部姦淫擄掠之苦,尤其是丁家坳一帶農民常常被北洋軍拉夫充苦力。北洋軍把抓去的強壯農民關進廟宇裡,不但不給吃飽飯,還打罵虐待。一天,農民們饑餓難忍,群起要求供給飯食,遭到開槍鎮壓,當場慘死多人,還被戴上「騷亂」「暴動」的罪名。憤怒至極的農民們拼死反抗,打死守衛,沖出廟門,全部逃跑。但又不敢回家,便嘯聚山林,起義反袁,人數聚集有千餘之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