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金庸傳奇 | 上頁 下頁
文人論武(2)


  喬健(人類學教授):舊小說裡,《七俠五義》、《水滸傳》等偏重傳統俠義氣概,而《封神榜》、《西遊記》等又以神怪取勝。您的小說似乎融合兩者,而招式、武功遠超過其範圍,可說懸奇得很。請問這兩類舊小說,俠義和神怪,您受那樣影響較大?

  金庸:我想《七俠五義》、《小五義》、《水滸傳》是有影響,而較近的武俠小說作家白羽、還珠樓主對我也有影響。還有一個傳統來自西方古典書籍,法國大仲馬,英國司各特、史蒂文生,在故事結構上對我有影響。

  至於故事很誇張,則來自近代武俠小說。民國初年到現在,上海及北方有很多武俠小說,雖然比較粗糙,但難免受其影響。

  反而《西遊記》、《封神榜》,相信影響不如近代武俠小說,玄過頭了

  劉述先(哲學教授):有兩個問題。第一:您的小說突破傳統,您怎樣突破自己?第二:您最得意的作品是那一部?

  金庸:我喜歡不斷的嘗試和變化,希望情節不同,人物個性不同,筆法文字不同,設法嘗試新的寫法,要求不可重複已經寫過的小說。我一共寫了十二部長篇小說,大致上並不重複,現在變不出新花樣了,所以就不寫了。

  我開始寫武俠小說的時候,娛樂自己的成分很大,後來一部就寫兩三年,書中人物天天出現,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樣。如果時常重複,自己都不想看了,讀者也不會被吸引。

  我比較喜歡最後的一部《鹿鼎記》。書中男主角韋小寶完全是一個叛逆的角色,說謊、整人,唯一會的功夫就是挨打時就逃,誰都沒有他溜得快。我的目的是希望寫得現實一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中國人性格上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有一些自省的意義。我的一些對文學有興趣的朋友,多數也比較喜歡這一部。

  胡玲達(教務處雇員):講起韋小寶,我真想不出他哪裡來那麼多花樣,是不是您親身經歷?

  金庸:我沒有韋小寶那樣本事,韋小寶幾秒鐘裡想出來的花樣,我有時要想好幾天。

  張清如(數學系教授):我看過一百多部武俠小說,但一旦看了您的武俠小說,再看其他的似乎就沒有多大意思了。您刻畫心理一波三折的變化,我猜想您不會武功,可是編出來一大堆功夫都合情合理。當然您寫的一些太極拳招數,那是現代的太極拳,都擱到五百年前了。而其他招數卻也很恰當,您是怎樣想出來的,我希望知道。

  (金耀基院長插語):張教授是太極拳高手。

  金庸:很奇怪,有些數學家喜歡看武俠小說,例如陳省身先生、李政道先生。

  張先生問我是怎樣想出來的,只是胡說八道嘛!沒什麼道理。有些招數湊一些比較好看的名字啦,好像跟詩詞有些關連。

  您批評得很對,太極拳一路發展下來,我把一些招數推回五百年前。事實上五百年前是什麼名稱,現在可能也不容易知道。

  劉殿爵(倫敦大學教授、中文系客座教授):您的文字極好,小說中所用的字幾乎一點洋氣也沒有,在修訂本中,有時還刻意把較摩登的語氣改過來。您有沒有興趣在這個問題上寫些文章?給年輕人一個避免喜用歐化語句的概念。

  金庸:劉教授這樣推許很不敢當,我想武俠小說講古代的事情,用現在的語句是不適當的。不過事實上不可能完全避免,宋、明人到底怎樣講話,我們無法知道。元朝的白話文我們現在幾乎看不懂。我用的是我們想像的古代話,不是古人的古代話。

  在武俠小說中,我認為敘述和描寫部分用現代語法是可以的,如果是人物對話,就會破壞氣氛。

  英國人寫歷史小說不用古英文而用現代英語,古英文已完全不用。現在中國文字還是很多白話與文言並用,不過古人如果冒出一句:「我有一個問題要跟您研究研究」,這講法總不太適合。

  我書中有些描寫敘事部分,也是避免用文藝腔,但不是很乾淨的,我在努力避免。有幾部倒是故意不避免,例如《連城訣》與《飛狐外傳》。

  黃維梁(中文系教授):您的人物多半不一定好就好到底,或是壞也壞到底,不知道您有沒有受到英國近代文學批評家Forster(福斯特)的所謂「圓形性格」的影響?還有寫法上,譬如張愛玲、白先勇,受《紅樓夢》影響很大,您有沒有這樣的情形?

  金庸:倒不是「圓形性格」的理論,主要是人生經驗。很多人你很難說他是好是壞,這不像京劇臉譜那樣善惡分明。在西洋文學上也早有這樣的描寫。我個人不太相信所謂文學理論,很抱歉我在這方面下的功夫不多。

  至於文字的問題,很難講受什麼書的影響,是自然形成的。譬如我讀《資治通鑒》,總是興味盎然,古文的簡潔高雅,其文字之美,一直是我希望學到的。當然還差得很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