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八九


  ※第七章 走不出去的「外交」

  一、「蘇俄在中國」

  新中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革命得到了蘇聯人民的幫助。蔣介石,這個中國共產黨的手下敗將對共產主義是又恨又怕,因此,到台後他不斷著書立說,對蘇聯和新中國極盡辱駡之能事,並力圖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以求「光復大陸」。

  1.反蘇「聖經」

  1956年6月24日,蔣介石發表了繼《中國之命運》後又一部「巨著」——《蘇俄在中國》。該書共20多萬字,440頁,由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發行,其海外發行由香港集成圖書公司經理,英文本的版權為美國紐約的最大出版商之一費拉爾·斯特勞斯·賈德希公司取得。臺灣各家報紙、電臺和通訊社傾全力為此書的出版發行作宣傳,從而使更多的公眾瞭解到國民黨和蘇聯、中共間的關係,國民黨失敗的原因和教訓。這本書也是蔣介石對歷史上和蘇聯外交關係的一次反省和檢討。

  蔣介石在《蘇俄在中國》一書中,站在反共的立場上,總結了近30年來國民黨及其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同蘇聯、中共之間既合作又鬥爭的複雜經歷及經驗教訓。全書共分4編21章,內容主第一編,「中俄和平共存的開始與發展及其結果。」該編將中蘇關係分為三個「和平共存」時期:第一時期從1924年—1927年,為聯俄溶共至全面清黨和對俄斷交。蔣介石認為由於與蘇聯絕交,中國大陸的赤化因此延遲了23年;第二時期從1932年—1945年,即從1932年12月中蘇複交至抗戰勝利。蔣認為抗戰勝利使中蘇關係變化到一個新的階段。「莫斯科帝國主義者對於我中華民國從外部征服與從內部顛覆的整個計劃,到了抗戰初告結束之時,便全面展開了」;第三時期從1945年—1949年,即自抗戰勝利後至撤退大陸。「從此1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僅成為其蘇俄共產帝國肥美無比的新殖民地,且亦建立了他們所謂世界革命取之不竭惟一富庶的基地。」

  第二編,「反共鬥爭成敗得失的檢討」。該編將「國民革命」分四個戰役敘述:第一戰役為北伐戰爭,其中「勘定中山艦事件」和「全面清黨」為「北伐戰爭成敗的關鍵」;第二戰役為「長江剿匪戰爭」,其中第五次「圍剿」取得了巨大勝利,貫徹了「安內攘外」的政策;第三戰役為抗日戰爭,經過8年全面抗戰,「最後終能與世界大戰,獲得共同勝利的結束」;第四戰役為「抗戰勝利後反共鬥爭的挫折」,此其間「所有倫理道德立國的基礎,乃完全動搖,而反共意識亦就隨之瓦解,」這正是「反共戰爭之所以慘遭挫折的一個基本原因。」

  蔣介石從組織、宣傳、外交、經濟等方面總結了國民黨失敗的原因:一,反共組織不夠嚴密,警覺不夠提高;二,宣傳不主動,理論不夠充實;三,反共意志不集中,手段不夠徹底;四,外交陷於孤立,經濟陷於崩潰。

  同時,蔣介石認為國民黨在政策和戰略上也有四個錯誤:一是對俄複交,這對於抗戰不僅無益而且有害,至少也是得不償失;二是收編共軍對於抗戰也是無益而有害;三是對東北問題的處置,國民黨曾決定停止接收東北,但又受到國內、國際各種牽制後轉而同蘇聯直接談判,使國民黨精銳主力調赴東北,陷於一隅而不能自拔,從而導致整個戰局一發不可收拾;四是關於停戰協定的方針。

  第三編,「俄共『和平共存』的第一目標及其最後的構想。」該編著重分析了蘇聯「世界革命的戰略及其戰爭方式」、「戰爭思想來源及其基本原則」,以及「和平戰術與備戰計劃之綜合運用」。

  蔣介石在該編中猛烈抨擊了國際上對共產主義采勸中立主義」的錯誤政策。他說:「我以為任何國家,對於中立主義的任何鼓勵,是與其對共產主義予以直接幫助,有同樣的危險」。所以「必須認清中立主義,乃是共產主義對民主主義作戰的一道戰壕,亦就是保護其共產主義的一種武器。我們必須警覺,在今日這反侵略與侵略者雙方的力量接近平衡的時期,中立主義的危險性更是特別重大。」

  蔣介石並為「自由世界對俄共的長期戰爭」制定了一個總目標和基本方略,他特別強調了臺灣當局在「自由世界反共鬥爭」中的重要地位和價值。他指出:中國大陸乃是亞洲局勢的樞紐之所在。因為蘇俄的世界戰略陰謀,是以中國局勢為其轉移的樞紐。令日我們中華民國正是在他這個樞紐上,始終不懈的與之苦戰惡鬥。並且在自由世界反共鬥爭之中,我們反攻複國的戰鬥,乃是國際反侵略陣線與民族革命反共戰爭匯合的關鍵。

  第四編,「俄共在中國三十年來所使用的各種政治鬥爭的戰術及其運用辯證法的方式之綜合研究。」該編敘述了中共在政治鬥爭中所採用的各種戰術,如中立主義、統一戰線、孤立戰術、攻心戰術、矛盾戰術、群眾運動、貿易戰、基地戰、宣傳戰、和平談判與停戰協定、聯合政府等等。

  在《蘇俄在中國》一書中,蔣介石顛倒歷史黑白,對蘇聯和中國共產黨進行了污蔑、謾駡和造謠中傷,把蘇聯對中國革命的幫助說成是對中國的侵略。全書通篇表現了蔣介石對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仇視。

  臺灣當局開動各種新聞機器為《蘇俄在中國》的出版發行捧場喝彩,大肆宣傳。「參謀總長」彭孟輯下令,將該書分發到基層部隊供廣大官兵閱讀;臺北「軍中廣播電臺」連續兩個月定時廣播該書全文;在短時間內該書被譯成9種文字發行海內外;日本最大的報刊之一《每日新聞》很快用1個月的時間將其連載刊出。據統計,截至10月底,該書已銷售50萬冊以上。

  臺灣各界交口稱讚「總統」輝煌巨著的問世。「考試院長」王雲五稱這本書「的確是今日世界有關蘇俄問題的傑作」,蔣介石是「舉世認識蘇俄真相最早和最深切的一位領袖」。陶希聖稱這本書「一字一句都是總統心血呵成」。《中央日報》在編者按語中稱這本書向全世界人士提供了一種認識「敵人」的方法,制訂了一種制勝「敵人」的方案,對「自由世界」的貢獻非常大,「給予世界共產主義的打擊非常沉重」。

  在整個50年代,臺灣順應西方反蘇反共的大潮流,基本上是以《蘇俄在中國》的思想作主導,和前蘇聯老死不相往來,蘇、台處於對峙狀態。《蘇俄在中國》成為蔣介石的一本反蘇「聖經」。

  2.蘇、蔣「私通」

  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中、蘇、美三國關係的變化,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下,臺灣與前蘇聯這兩個不可能接觸的「宿敵」,也有過以「合作」為目標的奇妙行動,蔣介石在高舉反蘇反共的旗幟下,對一股蘇、台「合作」的潛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新中國剛成立之初,中、蘇關係較為密切和友好。不幸的是,時間不長,赫魯曉夫的大國沙文主義漸漸膨脹,他處心積慮地設法控制中國。1958年,蘇聯提出在中國設立長波電臺,租借中國的不凍港,被毛澤東嚴辭拒絕。1959年蘇聯單方面撕毀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拒不幫助中國生產核武器。同年9月,赫魯曉夫訪美歸來路過中國,要中國釋放在押的美國特務,並說當年列寧曾有意在西伯利亞建立遠東共和國,暗示可以支持蔣介石建立臺灣共和國,這種強人所難的做法使毛澤東很惱火,中蘇關係出現陰影。60年代初,中蘇大論戰和震驚世界的新疆六萬人大逃亡,使中蘇關係迅速惡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