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
八八 |
|
除了吸引外商投資外,臺灣還從世界銀行、亞洲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大舉借款。從1961年至1971年,累計借外債9.5億美元。當局把這筆款項主要用於官營企業部門,如電力、鋼鐵、石化、交通等,以彌補資金的缺口。 數額龐大的僑資外資對臺灣經濟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帶動了產品的出口,並創造了就業機會,帶來了新技術、新市場,對臺灣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60年代,在臺灣市場已趨飽和的情況下,產品要想生存必須走出小島走向世界。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市場,臺灣當局在工業方面著眼于增強管理效率和改良生產技術,努力使產品物美價廉。因此,引進先進技術成為臺灣工業發展的又一支撐點。生產技術的改進主要依靠引進生產設備、聘用外國技術和管理人員、派島內人員出國學習和考察等來實現,這使臺灣產品以質量好、更新換代快而著名。 在臺灣工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到60年代末,其經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一方面臺灣的經濟結構從以農業為主轉為以工業為主,以進口替代工業為主轉為以出口擴張為主,另一方面,工業內部電子、電器和紡織業發展尤為突出。 總之,60年代是臺灣經濟的起飛時期。據台方資料顯示,這時期臺灣經濟的綜合年增長率為10.37%,農業年增長率為4.99%,工業年增長率高達19.67%。10年中有5年工業增長率超過20%,臺灣經濟以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持續之久,不僅在亞洲地區少有,在世界範圍內也不多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從1960年到1973年,平均每人每年國民生產值增長率高達7.7%,每人每年收入也從1955年的121.67美元增至1976年的965.83美元。人們的飲食、服裝、家用電器等消費也得到改善。儲蓄能力以當年幣值計算,1973年比1960年增加了22倍,民間儲蓄達新臺幣658億元。 臺灣經濟何以在五六十年代能夠得到迅猛發展呢?筆者以為,原因是多方面的:日據時期比較好的基礎設施為臺灣經濟迅速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美國的經濟援助則是臺灣經濟起飛的一支「強心劑」;戰後有利的國際環境與經濟發展需求,為臺灣經濟迅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大量黃金、美鈔、工業設備與技術管理人員,是臺灣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籌碼;蔣介石吸取大陸失敗的教訓,並採取正確的經濟發展策略,是臺灣經濟起飛的主觀因素;臺灣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成為經濟起飛的重要杠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