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八五


  第三,加強外匯管理。

  1949年6月,蔣介石在授權陳誠、尹仲容進行幣制改革的同時,配套加強外匯市場的管理,實行新的結匯證簽發放辦法,規定新臺幣與美元的比價為5:1,並採用單一匯率制。隨之,公佈了「臺灣省進出口貿易及匯兌管理辦法」,將全部進出口商品分成四類:准許進口類、暫停進口類、禁止進口類和禁止出口類;出口所得外匯應以20%按匯率結售臺灣銀行,80%以結匯證明書的形式向海關報關進口。

  但是,此「辦法」實行之後,因准許出口貨物範圍較大,進口數量沒有限制,導致外匯供應和調度困難,促使美金黑市猖獗。加之,市場商品缺乏,新臺幣發行額增加,刺激物價上漲,結果出現進口旺盛、出口衰退的現象。雖多次調整匯率,仍無濟於事。

  針對此癥結,1950年1月,在「生管會」下專門設置產業金融小組,負責審定外匯的調度和供給。但物價和美金黑市依然無法控制。3月,無奈之中,臺灣只好正式採用複式匯率,規定貿易商申請進口一般物資,得以新臺幣按結匯證價格和美元的比率為1:7.5,向臺灣銀行申請代購公營事業結匯證。但其他進口物資規定仍如前。

  這種措施仍無法遏止通貨膨脹,美金黑市繼續上漲。臺灣銀行為控制局面大量拋售外匯,以致拋售外匯高達660萬美元。外匯庫存日益緊張,對外信用逐步惡化,最後陷於臺灣銀行簽發的信用票被外國拒收的窘境。在這關鍵時刻,臺灣國民政府被迫於1951年實施「金融緊急措施」,禁止美金黑市交易,實行嚴格的進口管制,議定新的結匯證中心匯率為每1美元比15.9元新臺幣,買進和賣出價差上下限各5分,並將原結匯證價格的每1美元比10.35元新臺幣訂為官價匯率。同時規定生產器材、原料、日用必需品及美援進口按官價匯率結匯,一般進口按結匯價結匯;民營事業出口所得外匯的20%按官價結匯,80%按結匯證價結匯,而公營事業出口則全部按官價結匯。

  新金融措施實施後,複式匯率與外匯審核制度相結合,有利於平抑物價、穩定匯率和節省外匯。複式匯率也使企業在進口重要生產器材原料時,可按較低官價匯率申請外匯,而其他一般貨物則按較高的結匯證價結匯,這就方便於用匯率手段調節物資進口的數量和構成,尤其鼓勵發展了民營企業。而屬￿進口管制範圍的紡織品、水泥、肥料、汽車、縫紉機、肥皂、冰箱等,在臺灣本土得到飛速發展,保護了臺灣民族工業,這無異有利於臺灣經濟的發展。

  3.斂財有道

  國民黨退台的最初幾年內,財政一直處於人不敷出的境地。1950年財政收入為新臺幣168300萬元。1951年度其收入為新臺幣231600萬元,支出高達新臺幣243000萬元,赤字為11400萬元。蔣介石眼看腰包越來越癟,雖然歷經千辛萬苦漂洋過海從大陸帶來了厚實家底,但要坐吃山空,不免心裡發慌,情急之下他責令國民黨「財政部」採取新的舉措,謀求財政收支平衡。「經濟部」、「財政部」和「生管會」等部門遂聯手合作,果斷採取措施,挽救財政下滑局面。

  首先,整頓稅制。在臺灣光復以前,各種捐稅十分繁多,稅種達52種之多。1951年,臺灣當局頒佈「臺灣省內中央及地方各項稅捐統一稽征條例」,將稅目大大簡化,稅收主要包括賦稅、國稅、省市縣稅、關稅、房屋稅、貨稅、所得稅、營業稅、土地稅等。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收稅制度,調查稅源,明確稅基;統一實行發票辦法,以發票的數額作為課稅依據;實行懲處制度,對偷稅漏稅或欠稅者,施以重罰;大量培養稅務專業人才,舉辦稅務培訓班,吸收大中專畢業生進人稅務部門。這種統一、嚴格的稅收制度實施後,稅收大幅度增加,由1950年的6.9億元新臺幣增至1951年的11.4億,1952年猛增至19.4億多。稅收成為臺灣彌補財政赤字、回籠貨幣的一條重要渠道。

  其次,發行公債。1949年臺灣國民黨當局制定了「愛國公債條例」,條例規定公債年息四厘,每6個月還本付息一次,分15年還清。從1950年2月至11月底,共售出「愛國公債」15370萬元。此外還開始證券交易,發行股票。1961年台當局公佈了「證券商管理辦法」。1968年4月,又制定「證券交易法」,股票交易得到迅速發展。1962年已有18家股票公司,1972年增至49家,上市股票總面值也由1962年的54億元增至1972年的68億多元。

  再次,壓縮財政支出。在「政府」的財政支出中,「國防、外交」和日常政務支出占主要部分。1950年度,這類支出占財政支出總額的74.2%,而經濟建設支出僅占4.8%。這是因為蔣介石在倉惶退台之初,有一種「狼來了」的心理,對共產黨懷有天然的恐懼,為了固守保台,他加固防線,維持龐大的軍隊。同時,不斷以美元開道,向各國遊說以博得國際同情,而國民黨龐雜的官僚機構也從大陸搬到臺灣。而要壓縮財政支出,在兩軍隔海對峙的歲月裡,「國防」和「外交」絲毫動不得,所以只有簡化行政機構,裁汰冗員。蔣介石對這些庸官、閑官也毫不手軟,「行政院」的各「部」、「會」等下屬機構,前後裁撤掉84個單位,裁退人員5000余人;對「立法院」下屬機關也一次裁掉、合併幾十個。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財政負擔。

  通過這一系列財政金融方面的改革,臺灣財經逐漸走上有序運轉軌道,從而有助於國民黨政權在孤島站穩腳跟。蔣介石摸一摸日益鼓脹的腰包,終於松了一口氣。

  四、工業的勃興

  到臺灣後,蔣介石於1953年11月發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其中在第一章第一節中提到經濟建設時,他認為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起點,是糧食工業、衣服工業、居室工業和印刷工業,要解決臺灣近一千萬人口的吃、穿、用的基本需要,擴大就業,節省外匯,就必須在資金不足的條件下,充分利用勞力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依靠美援,發展農業,並相應發展輕工業,逐步以自產品代替工業產品。

  在臺灣,蔣介石放手讓尹仲容、李國鼎等人,負責工業的具體規劃、充實和執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