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八一


  二、「土地改革」

  國民黨在總結自己失敗和中國共產黨勝利時,起碼有一點共識,即「土地改革」。所以到臺灣後,國民黨當局「痛定思痛」,進行「土改」。先是「三七五減租」,又是「公地改領」,再者「耕者有其田」。這種「土改」是不徹底的,但對臺灣經濟,尤其是農業的發展確實起了重要作用。

  1.亂中求穩之首計

  中國以農立國,80%的人口是農民,農民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問題。從古至今,無數的農民都曾為獲得土地進行過不屈不撓的鬥爭。要解決農民問題,就必須首先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誰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誰就獲得了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擁護。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許多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方案,其中有三個方案最具代表性:一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天朝田畝制度》;二是孫中山的平均地權與耕者有其田方案;三是中國共產黨的土地綱領。這三個方案恰好代表了三個階級在土地問題上的政治主張。

  《天朝田畝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整的農民土地綱領。它以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實現農民平分土地為核心,力圖實現「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這一主張集中表達了當時貧苦農民的土地要求與美好願望,對鼓舞農民鬥爭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封建社會,採用絕對平均主義分配土地,企圖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平分一切社會財富,廢除私有制,既不可能實現,也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而孫中山的平均地權,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土地綱領。它以發展資本主義為目的,主張土地國有化,其最大的特點是,與農民的土地綱領相比較,不是採取土地農有政策,而是土地國有。具體辦法是:在革命政權建立之後,由地主自報地價,國家向其抽1%的地價稅,並保有照價收買的權利,以防止地主故意少報地價;以後土地增價部分則全部歸國家所有。土地漲價歸公就是孫中山講的土地國有、平均地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根本不敢徹底廢除封建剝削,更不敢發動農民,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平均地權的實施必須採取「溫和的社會改良」,而不是激烈的「農人革命」。其結果也正如毛澤東所說:「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

  但是,孫中山作為中國資產階級的傑出代表,能夠將土地問題同發展資本主義聯繫起來,顯而易見,比《天朝田畝制度》有高明之處。特別是在孫中山的晚年,在共產國際的影響與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下,他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即把土地「從封建剝削者手裡轉移到農民手裡,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財產,變為農民的私有財產,使農民從封建的土地關係中獲得解放,從而造成將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可能性。」非常遺憾,還沒來得及實行,孫中山就與世長辭了。

  中國共產黨的土地綱領,則是從實際出發,真正為廣大農民解決了土地問題的正確綱領。中國共產黨土地綱領的總目標是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具體做法是:

  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數量上抽多補少,在土地質量上抽肥補瘦,使全鄉村人民均獲得同等的土地,並歸個人所有。

  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土地綱領滿足了廣大農民對土地的要求,因而贏得了他們的擁護和支持,不僅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而且成為共產黨戰勝蔣介石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蔣介石兵敗逃台以後,吸取大陸失敗的教訓,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生產、改善民生的措施,以鞏固其統治基礎。事實上,國民黨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要想在臺灣站穩腳跟,當務之急也是著手解決農村土地問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