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六五


  ※第五章 「反攻複國」

  一、「三民主義光復大陸」

  1.「新」理論哲學基礎

  從1950年起,蔣介石便在臺灣苦思失敗的原因,由於軍事上有大的作為還看時機,更多的是不可能,於是轉而從理論著手。日月潭邊的沉思,使他為自己的失敗找到了好的理論藉口:他說國民黨缺乏「革命哲學作基礎」,「思想不統一」,「徒有完善的主義、高尚的哲學(民生哲學)而不能實踐篤行。尤其抗戰勝利以來,我們一般同志精神墮落,氣節喪失,把本黨五十年來的精神道德,摧毀無餘」,由此「致使黨內理論分歧,思想複不集中,一般同志陷於錯誤的思想之中,而不知何去何從。」

  他認為這樣就必然導致他的國民黨在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同樣也慘重地失敗了。對此,蔣介石痛心疾首。他說:「由於軍隊失卻了主義的信仰,沒有思想的領導,……一旦與敵人作戰,自然如摧枯拉朽。」

  因此,蔣介石在臺灣極力修補其反共思想體系,嚴密控制社會思想和人民的生活。50年代初,蔣介石發表了《反共抗俄基本論》、《三民主義的本質》、《解決共產主義思想與方法的根本問題》、《總理知難行易學說與陽明知行合一哲學之綜合研究》等一系列文章和演講,打著孫中山、三民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旗號,系統攻擊馬列主義,把臺灣社會的思想文化納人反共的軌道,其主要目的,在於從理論上反攻大陸,以達到政治目的。

  在這種反共思想體系指導下,狂熱的反共宣傳,一時遍及臺灣全島。蔣介石儼然以「領袖」、「導師」、「救星」自居,大講其思想,其中主要表現在兩個內容上。

  一是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維八德」。他概定自己、孫中山和國民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惟一繼承者,攻擊中國共產黨是外來思想,並聳人聽聞地說:隨著國民黨1949年在大陸的失敗,「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也要隨之毀滅了。共產黨必欲摧滅我五千年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蔣介石由此大呼,要重振「四維八德」。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因此要把它們調整過來,從正面肯定:「四維既張,國乃複張。」蔣介石宣揚「四維八德」的目的就是「發揚我們固有的道德」,使青年成為國民黨「繼絕存亡之聖賢英傑。」他希望用自己的這套理論來武裝臺灣民眾的思想,以反對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最終反攻大陸。

  二是曲解孫中山的「知難行易」學說為「革命哲學」,創造出他所謂的力行哲學。蔣介石斥責一般國民黨黨員缺少所謂的「革命實踐精神」,「只知空談幻想,不圖改變」,和共產黨一對陣,「力量便無形瓦解了。」他要求國民黨黨政等各級人員,「切實研讀」他的《行的道理》講演詞,杜絕「消極」情緒的蔓延,防止「一旦外援斷絕」,「就認為前途絕望。」蔣介石同時給國民黨官兵打氣,鼓吹培植起以反共的「新武德」為核心的所謂「革命人生觀」,要國民黨官兵建立「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五大信念」,時時「乾乾惕惕.操危慮患」,一旦和中共交戰,則「不成功,便成仁。」其實,蔣介石的這種「革命哲學」(即力行哲學)就是替蔣介石、國民黨賣命的哲學,其哲學的政治目的十分露骨。

  這當然是蔣介石企圖反攻大陸的政治理論需要,從根本上講,談不上有什麼建樹。為了使自己的理論更有體系,更體現繼承性和歷史性,蔣介石標榜自己是孫中山的接班人,他的思想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發展。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蔣介石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發誓要用新的三民主義反攻大陸,用自己的理論發展三民主義,為此,在臺灣開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特別是其三民主義復興大陸更有影響和代表性。

  2.三民主義「新」解

  蔣介石進行獨裁統治,但沒有忘記為自己的統治粉飾。為標榜自己,同時也為了說明自己確實是孫中山的最佳接班人,並借此掩蓋其對孫中山革命理論和實踐的背叛,聲稱早在大陸時,他就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大有研究。當然,蔣介石對三民主義的研究和闡釋,主要是為自己的政治和軍事活動服務,故在不同歷史階段,蔣介石對三民主義的解釋就大不相同。

  蔣介石統治大陸時,尤其是發起新生活運動以來,他對三民主義的講解都是以禮義廉恥和明明德為其歸宗,或者乾脆說三民主義就是禮義廉恥。這也是他提出政府要經常採取的「研究方式」,只要他認為是那麼一回事,就一定要反復重複,仿佛那就是真理一般,他這樣解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其實不過是為自己進行的新生活運動找理論源泉,因為「新生活運動」是他的創造,是「科學的」,是有老祖宗的。蔣介石這樣做,在國民黨內自然不敢有第二種聲音,只有附和和吹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