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五六


  ——釋放系獄卅年的政治犯。這些人失去自由逾卅五載。個個七十衰翁,身心疲憊,無論從法律精神,人道觀點,早該開釋。現在讓他們重見天日,家人團聚,經國恢宏的氣度和寬恕的雅量,我們自當予以擊節稱讚。

  ——放寬出入境限制。國民黨多年使用的殺手鐧,是限制一切他不喜歡的人行動自由。出入境管理處掌握詳細的黑名單,凡有幸金榜題名,一律剝奪其憲法規定的遷移和旅行權利。這條法令,初訂于陳誠任東南軍政長官的時代。情治單位,承繼發揚,拒不摒棄,完全是一種整人為快樂之本的心態。殷海光教授已患癌症,當局仍嚴拒出境。經國掌權,略予放寬,所以殷海光夫人、柏楊、陳映真、楊逵……等才相繼展翅,遨遊海外。

  ——言論尺度放寬。當年臺北《經濟日報》為了登載記者阮大方所撰關於琉球問題的四篇特寫,蔣先生一怒,下令停刊,經羿川人王惕吾挽黃少穀等多方緩頰,給予寬免。經國當政無複前期的嚴厲,《臺灣日報》無理取鬧,不過下令強迫收買而已。雜誌書籍,查禁停刊的事,雖不絕如縷,「警總」濫用權力,藐視法律的事例,不勝枚舉,但言論的尺度,和過去的確有天壤之別。否則李敖的《千秋評論》,今天「給宋長志上一課」,明天「給秦孝儀上一課」,早為當局查禁矣!

  ——較公平地辦理選舉。歷年公職選舉,因國民黨党工幹部許多不名譽的做法,一直民怨沸騰,穢聲四起。政府的威信,固大為跌落,黨外的攻擊,亦達於頂點。「中壢事件」後,遂見改善,這種進步的傾向,半歸功於黨外人士的爭取促進,半得力於國民黨人的知過能改的工作作風。

  ——向極端分子開刀。前總政治部主任王升,四十年追隨經國,受寵信之專,環顧左右,不作第二人想。他自己亦儼然以接班人自詡,公開場合,表示:「共匪最痛恨的是經國總統和我」,可見其狂妄之一斑。王升利用王少康小組名義,結黨營私,專橫跋扈,成為國民黨的「中央文革小組」。經國因病,未予察覺,瞭解實情後,一紙命令,將其剷除。王升削權,且流放南美。

  但是,江南又認為:

  經國呢?和蔣先生一脈相承。如果說,有所區別,也是不過五十與百步之差。……承認與否,在別人眼裡,經國是位獨裁者。……但是,大家當同意,他是位「聰明的政治家」(哈裡曼語),一位有良心的獨裁者(Dictator with heart)。

  江南對蔣氏父子黑暗統治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一針見血。

  三、集兵保台

  蔣介石在大陸軍事大潰敗後,其主力部隊撤退到臺灣和東南沿海的一系列島嶼上,總共約60萬人,其中1/3留守臺灣島,其餘2/3分散在廈門島、金門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和萬山島一線,組成臺灣島的外圍防線。這時,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心痛打落水狗,乘勝解放臺灣。由此,在解放軍的隆隆炮火中,臺灣島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

  1.湯恩伯失守廈門島

  廈門島是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門戶之一,面積128平方公里,東與金門島隔海相望,西、南、北三面被大陸環繞,最近處與大陸僅相隔1海裡,西南與小島鼓浪嶼鄰近。該島東南部多山,北半部為丘陵,地勢開闊,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廈門島上的守軍為國民黨軍二十九、七十四、一六六、一八一師和要塞守備總隊。國民黨軍在島上構築了以鋼筋混凝土永久工事為骨幹,以野戰工事和障礙相結合的多層次的堅固防禦陣地。島上有坦克、雷達、大口徑火炮,並有海、空軍火力支援,形成要塞式環形防禦體系。企圖以此守衛金門、臺灣,並作為反攻大陸的跳板。為了給退守廈門的國民黨官兵打氣,蔣介石於1949年10月8日率國民黨軍政要人多次抵廈門巡視。湯恩伯則吹噓廈門島的防禦「固若金湯」。

  為了解放廈門島,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確定第十兵團之二十八軍、二十九軍、三十一軍為參戰部隊。

  三野十兵團接受任務後,根據部隊北方人多,大部分不識水性,不懂海情以及部分指戰員中存在的恐懼心理和輕敵急躁情緒,在各部隊開展了戰前動員教育,統一思想,增強信心,以高昂的鬥志投入緊張的渡海作戰準備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徵集到木船630余隻,船工1600余人,並製作了大量簡便的救生漂浮器材,夜以繼日地苦練海上航渡、指揮、聯絡、救護和搶灘登陸等戰術技術,經過勤學苦練,很快掌握了渡海作戰的基本要領。

  與此同時,二十八軍八十四師二五一團和二十九軍八十七師二五九團,於10月9日夜發起攻佔金門島北面大嶝島的戰鬥,戰至10日晚全殲守敵,奪占該島。11日夜,二五一團又乘勝攻佔小嶝島。15日,二十八軍八十二師二四五團又攻佔角嶼島。

  1949年10月15日,三十一軍首先對鼓浪嶼發起攻擊。強攻鼓浪嶼的戰鬥由於準備工作不夠充分,沒能完全掌握潮汐、風向等自然規律,雖經指戰員英勇頑強的作戰,但結果還是失利了。

  10月15日晚,在鼓浪嶼戰鬥打響後,從北面攻打廈門的5個突擊團,分乘數百隻木船,在茫茫夜色中,順風順流,箭一般地駛向各自預定的登陸點,對北半部發起偷襲。經過激烈戰鬥,至16日晨,九十二師勝利突破廈門島之石湖山、寨上一線,佔領前沿陣地。

  在三十一軍左翼的二十九軍八十五、八十六師,分別乘船向高崎兩側和鐘宅至下馬一線進發,準備在登陸突破後向南挺進,配合三十一軍橫掃北半部的國民黨軍,爾後繼續向南發起進攻。八十五師二五四團於16日6時,攻克國民黨吹噓的「海上堡壘」高崎,八十五師二五五團也迅速沖過泥灘,在高崎西側神山下登陸成功;至16日天亮後,八十五師和九十二師的突擊部隊,把五星紅旗插上了廈門島。

  此時,八十六師第一梯隊二五六團從劉五店、沃頭起渡,利用夜暮作掩護,在鐘宅附近國民黨軍七十四師與一八一師的結合部,迅速搶灘登陸。16日上午,八十六師後續主力部隊到達,經合力攻擊,很快登上海岸,並與第一梯隊配合,佔領鐘宅。

  至16日中午,十兵團突擊部隊在10公里寬的正面上,全線突破廈門北半部國民黨守軍的一線防禦,建立了穩固的登陸場。突擊部隊乘勝向縱深猛插,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從各突破口上陸。16日午後,突擊部隊全部推進至島腰部的仙洞山、松柏山、園山和薛嶺山一帶高地,控制了整個北半部,並以此為依託向南半部推進。

  此時,湯恩伯急忙收羅殘部,並調集機動部隊向北反撲。解放軍十兵團司令員葉飛命令已上島的部隊,迅速搶佔島腰部的一線高地,抗擊國民黨軍的反撲。經激烈較量,至16日黃昏,國民黨軍向北反撲的計劃徹底失敗,其反衝擊部隊紛紛南逃。

  北半部失守,反撲又未奏效,國民黨軍動搖了固守廈門的決心。湯恩伯疾呼臺灣當局派艦艇接應,其所屬殘部向島南黃厝、曾厝一線海濱潰退,準備下海逃跑。十兵團立即命令登島各部隊猛插南面海濱,圍殲企圖撤逃的國民黨軍。16日入夜後登陸部隊多路並進,奮勇向南追擊。17日拂曉,二七四團一部攻佔塔頭國民軍七十四師師指揮所,該師師長李益智率部投降。在北線登陸部隊勇猛向南追擊的同時,九十一師二七三團一部,從廈門島南面登陸策應。17日晨,該部順利登陸,並突入市區。鼓浪嶼的國民黨軍見大勢已去,紛紛東逃金門,鼓浪嶼遂為三十一軍佔領。17日9時,二七四團一部和二七五團一部將企圖下海逃竄的國民黨軍壓縮在廈門島南端的白石炮臺附近.將其殲滅。至此,廈門島登陸作戰勝利結束。

  廈門島戰鬥,從1949年10月15日開始到17日結束,歷時兩晝夜,共殲滅國民黨軍2.7萬餘人,其中俘虜2.5萬餘人。廈門島的解放,清除了國民黨金門、臺灣的屏障,為金門之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2.所謂的古甯頭「大捷」

  1949年10月24日至28日,人民解放軍一部在攻佔金門島的戰鬥中失利。

  金門島位於廈門島以東,臺灣島以西,距大陸最近處約5.5海裡。該島處於臺灣海峽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廈門島解放後,國民黨十二兵團部率十八、十九軍從潮汕地區陸續撤抵金門,守軍總兵力4萬餘人,企圖固守大小金門島,以作為反攻大陸的跳板。

  人民解放軍參戰部隊對國民黨軍估計不足,加之,廈門島解放後,軍隊領導人的主要精力用於接管城市,雖然對進攻金門島進行了多方面的渡海作戰準備工作,但十分不足。

  10月18日攻擊大小金門島的命令下達:於10月20日發起攻擊。後因船隻準備不足(最多只能裝載1個營),不得不將進攻發起時間推遲到23日,後又推遲到24日。

  24日19時,攻金門的第一梯隊開始登船。深夜,第一梯隊分別從蓮河、大嶝島、後村等地起波。由於指揮所未隨船跟進,加之海上刮著三、四級東北風,通信聯絡不暢通,各團均失去上級指揮。還有,在起渡前沒有組織協同,途中又遭國民黨軍炮火攔擊,造成部分傷亡,因而船隊已不能保持完整的航渡隊形。

  25日2時許,第一梯隊左翼在金門島蜂腰部北岸的瓊林。蘭厝一帶登陸,俘國民黨軍100餘人,奪占10餘個碉堡。中路先頭營雖在金門島西北部的安歧以北、林厝以東順利登陸,但其後續營上陸後,突然遭到國民黨軍炮火襲擊,傷亡近三分之一。右翼在金門島之西北角的古寧頭。林厝河登陸後,於25日拂曉前攻佔古寧頭。各登島部隊不僅都沒有組織船隻返航接運第二梯隊,而且除個別營鞏固了團的登陸場,為整個登島部隊後來堅持3晝夜抗擊創造了條件外,其餘部隊均未採取措施鞏固登陸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