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五七


  25日4時叨分,國民黨十八軍一一八師、十九軍十四師、十八師五十二團和十一師1個團,在坦克和炮兵的配合下,分三路向解放軍登島部隊實施全線反擊。8時起,國民黨軍又出動空、海軍,反復轟炸、掃射解放軍登島部隊陣地、未返航的船隻和廈門至圍頭沿岸的解放軍炮兵陣地及船隻,戰鬥十分激烈。堅守古寧頭的部隊多次擊退國民黨軍的反撲。

  由於解放軍第一梯隊登島時已開始退潮,加之又未及時組織船隻返航,因而所乘船只全部擱淺,以後,又被國民黨飛機及炮火全部炸毀,致使後續部隊無船渡海增援,登島部隊處於敵強我弱、敵眾我寡、孤立無援的境地。上級雖急令各部集中所有船隻運送第二梯隊增援金門,但四處搜羅,也只收集到少量船隻。增援部隊登島後,與堅守古寧頭的部隊會合,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連續向國民黨軍反擊,但因兵少力薄,後援不繼,終難挽回敗局。

  26日拂曉,國民黨軍在坦克、火炮和飛機的配合下,向堅守古甯頭的解放軍部隊再次發起猛烈反撲。解放軍登島部隊激戰終日後,剩下少數指戰員,利用堅固房屋同國民黨軍進行巷戰,暫時阻止了國民黨軍的反擊。22時,他們利用夜暗突圍,摸到海邊,但沒有找到船隻,遂決定向東南轉移,到山區與國民黨軍周旋。27日下午,他們在雙乳山附近隱蔽時,被國民黨軍發覺,遂繼續轉移。28日下午,在沙頭附近陷入國民黨軍的包圍,除團長孫玉秀負傷後自盡外,其餘全部被俘。

  金門島之戰,雖使國民黨軍付出傷亡約9000人的代價,但解放軍兩批渡海登島部隊3個多團9086人(含船工、民夫350人)大部犧牲,一部被俘。這是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的一次重大失利,教訓非常沉痛。

  國民黨雖然守住了金門,但傷亡也極為慘重。蔣介石為了鼓舞士氣民心,大肆宣揚國軍潛在的威力,吹噓金門之戰是國民黨反共複國的開始,各大報刊紛紛將古寧頭之役稱為「古甯頭大捷」。中共中央為了給臺灣和大陸的國共兩黨提供一個聯繫的渠道,決定暫停進攻金門,從此,國民黨佔據金門至今。

  3.薛嶽丟失海南島

  海南島又名瓊崖,位於南海北部,與雷州半島隔海相望,瓊州海峽寬11—27海裡,海岸線長1000余公里,全島面積3.3萬餘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島,有「南中國海的門戶」之稱,是華南的海上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為了固守海南島將海南作為未來反攻大陸的跳板,蔣介石在這裡配以重兵,苦心經營。海陸空三軍總兵力約10萬人。薛嶽依仗海空軍優勢,組織了環島立體防禦體系,用他本人的別名命名為「伯陵防線」,並吹噓這條防線「固若金湯」。他企圖憑藉這道防線和瓊州海峽天險,阻止解放軍渡海登陸,以長期固守。同時,也作了在情況不利時「主動撤離」的準備。此外,薛嶽還指令加緊清剿瓊崖縱隊,企圖消滅解放軍渡海作戰兵團的接應力量。

  為了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餘,解放海南島,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進行了縝密的籌劃。1949年12月18日,毛澤東指示四野首長:「以四十三軍和四十軍準備攻瓊崖」,「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的經驗不相同,即必須注意潮水與風向,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1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與三天以上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灘頭陣地,隨即獨立進攻,而不要依靠後援」。

  1950年1月10日,毛澤東又致電四野首長:「爭取于春夏兩季內解決海南島問題。」遵照上述指示,四野命令四十、四十三軍和加農炮兵二十八團、高射炮兵一、九團及工兵一部,共10萬餘人,組成渡海作戰兵團,發起海南島戰役。

  1950年2月1日,中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有渡海作戰兵團首長、兩個軍和瓊崖縱隊首長參加的作戰會議。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精神,結合海南島的敵情、地形等情況,確定渡海作戰兵團必須採取分批偷渡與主力強渡相結合的作戰方針。首先組織小部隊分批偷渡,與瓊崖縱隊會合,以增強島上的力量;爾後,以主力部隊實施大規模的強渡登陸,共同殲滅島上的國民黨守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