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
三七 |
|
1952年1月5日,他又說: 我們所以失敗,第一在於制度沒有建立;第二在於組織之不健全。」「就制度而言,我們所以失敗,最重要的還是因為軍隊監察制度沒有確立的結果。自從黨代表制取消,政治部改成部隊長的幕僚機關以後,軍隊的監察即無從實施;同時因為政工人事的不健全,故政訓工作亦完全失敗。……後來,由於各級部隊長都受過黨的教育,同時為求軍隊人事統一,乃將黨代表制改為政工制。而這個制度實行之後,最大的缺點就是各級部隊長的工作,無人負責監察,尤其作戰成績,更無從判斷虛實,所有貪污腐敗的現象,都發生出來。又由於政工人員本身程度的低落,對於主義的認識不夠,於是官兵均缺乏政治訓練,對敵作戰就意志薄弱,戰鬥精神完全喪失,尤其對民眾,則不知愛護聯繫,甚至恣意騷擾,以致軍風軍紀蕩然無存。這種沒有靈魂的軍隊,自然非走上失敗的道路不可。 蔣介石這種檢討失敗的原因,從來就沒有一個成型的固定說法,到1950年1月23日,他在陽明山講《今後軍事教育的方針》時,又把四年內戰失敗的最大原因,歸咎于他的官兵學習美國軍人生活方式,卻沒有學會美國軍人的奉公守法、認真負責。崇尚科學的長處。 後在1956年,蔣介石寫《蘇俄在中國》時,則又把其失敗原因歸之於戰略和戰術兩大方面。關於戰略方面:抗戰時期和蘇聯建交,使蘇聯幫助中共向社會各方面「滲透」。1937年接受國共合作抗戰,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保存了中共軍隊,使其在抗戰時期發展壯大;抗戰勝利後,接收東北,未便其由聯合國處理,因而使精銳軍隊分散于東北,未能集中優勢兵力于華北或華東地區;抗戰勝利後,接受了和平談判,未能抓緊時機,全力進攻解放軍。關於技術方面:使中共合法化;未實行全面戰爭對待中共,特別是政治、經濟、宣傳各個方面的戰爭不到位;軍隊政治工作的忽略,等等。 蔣介石這些時期的反省,對於自己的錯誤卻隻字未提,只是空洞地說,這一切他有責任,可見他其實並未找到根本原因。當然也不可能找到根本原因,後來在國民黨七全大會上的檢討系統全面一些,但依然是不入骨肉。 1952年10月10日至10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在臺北召開,蔣介石在會上作了《對本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再一次重點檢討了大陸失敗的原因,分為七個方面。 一是三民主義信仰不純。蔣介石認為大陸失敗的第一個原因,是國民黨大多數黨員對三民主義認識不正確,因而就談不上什麼信仰問題,加之許多問題認識不清,自然無法同共產主義對陣。他說:「這些人一到他共產主義的面前便迷們下來,拿他共產主義來解釋三民主義,……還有一些黨員要借總理講的『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一句話,曲解了三民主義,去靠攏共黨。」 二是國際外交上的失敗。「帝俄東侵」,造成日俄戰爭,從此東北問題已成國際問題;蘇聯對中共的支持和幫助,而美國對自己幫助未盡全力;《雅爾塔密約》以犧牲中國權利換取斯大林對日宣戰。 三是政治上的失敗。政黨政治的失敗,主要是1948年副總統的自由競選導致只爭派系,不分敵我,而招致整個的崩潰;民主政治的弱點。認為中國共產黨利用了他們「倡導」的民主政治。 四是經濟上的失敗。抗戰時期經濟已遭很大破壞,而1947年宋子文又擅自動用中央銀行幣制改革基金,從而導致經濟全面崩潰。 五是教育上的失敗。蔣介石一直很關注教育問題,他指責這些方面的失誤:教育中的電影廣播、書刊,「不是國際主義的文學,便是赤色組織的宣傳」;大專院校充斥著共產主義,自由主義思想,不學習三民主義為民生哲學;個人自由主義者要求學術自由,要國民黨退出學校,結果讓中共把學校變成其城市活動的大本營;「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成為仇視民族文化的口號,使帝俄以此作為「消滅我民族精神的手法」。 六是軍事上的失敗。此檢討與反省是老生常談,一切不著邊際,完全歸咎於「三人小組」的調處。 七是從戰爭本質上作綜合的檢討。中共打的是「總體戰」,即從社會的、文化的、政治的和軍事的一切可能作戰;國民黨軍隊動員作戰的失敗,沒有搞總體戰對抗中共;「唯物主義的流毒」。蔣介石認為唯物主義是功利主義,是斯拉夫主義的偽裝,它攻入我們中國文化的根源。 八是國民黨本身的失敗。蔣介石認為最主要的失敗原因,是三民主義信仰的動搖。中共「曲解」三民主義,提出「革命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等,以致有些國民黨人也相信;「毀傷革命領導者」,蘇聯和中共集中「誣衊於中正之一身」;逼他下野,蔣介石認為大家逼他下野,是國民黨黨德的喪失。 實實在在地說,蔣介石每次的檢討和反省,雖然不斷更換說法,有時的確言語深刻,批評也極為嚴厲,但那也只是在某些無關痛癢的失誤方面。而對於他自己的獨斷專橫,在全國搞獨裁,一切私有,政治腐敗等等,特別是他個人既當政治家,又當軍事家,還當文化領袖,這種個人領導作風的不民主和不科學,蔣介石一點反省也沒有,倒是把下屬和國民黨罵了一通,卻不明白,這一切實際上是他一手造成的。 蔣介石一直接照封建帝王的模式在統治中國,所以必然失敗,在失敗之後,他雖然不願批評自己,但多少進行一定的檢討和反省,這一點還應當給以肯定。但最無意義的是這種檢討太表面化,所以對國民黨的發展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價值和意義。 2.「改造」聲勢 失去大陸,蔣介石認為「是黨的失敗,而黨的失敗主因,是一般黨員對三民主義之信仰的動搖,其應特別警惕者:(一)曲解三民主義;(二)毀棄革命領袖。因此,蔣介石下定決心要改造國民黨,把臺灣建成「反共複國的基地」。 早在內戰時期,蔣介石就覺得「應當徹底改造我們的黨,改組我們的革命組織」。只不過那時國民黨內外交困:外部方面既有中國共產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種種針鋒相對,也有外國勢力帶給他和他的「党國」的種種壓力;內部有國民黨各派系的明爭暗鬥,其獨裁統治引起普遍不滿,倒蔣之勢洶湧而起。以後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節節退縮,兵敗如山倒。國民黨當然沒有時間來整頓自己,蔣介石也無此心力。直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出兵臺灣海峽,蔣介石才獲得喘息機會。加之,自己已複職「總統」後,也有了名分,為重新控制在臺灣地區的國民黨及其領導權,蔣介石遂決定全面改造國民黨。 而實際上,中國國民黨的這次改造,發軔於1949年7月18日,蔣介石于廣州舉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他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了改造決定,並獲通過。 1949年9月20日,蔣介石發表《為本黨改造告全黨同志書》,號召全黨研討改造方案,提出徹底肅清失敗主義毒素,痛除派系傾軋,剷除官僚主義作風問題,從而明確了此次改造的宗旨。 蔣介石此時製造「改造」聲勢實際是一箭雙雕,一方面可以利用改造機會,純化國民黨為其服務;另一方面他也可以利用此機會徹底擠垮黨內不同派系,特別是將桂系徹底擊敗。 1950年7月2日,在國民黨中常會上,蔣介石發表《關於實施本黨改造之說明》。該會通過了「黨務改造案」,決定:中央委員會暫停行使職權,成立中央改造委員會;開除認為不合格的黨員,成立中央評議委員會;提出在「反共救國」中吸收新黨員,在政治改革中提拔幹部。 同年8月5日,國民黨組成由陳誠、張其昀、張道藩、穀正綱、蔣經國等十六人組成的「中央改造委員會」。知名地理學家張其昀被任命為秘書長,該委員會取代了「中央執行委員會」的職權,成為「太上內閣」,正式開始對國民黨的改造。在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通過《中央改造委員會大綱》。會後提出中國國民黨改造綱要,稱為《本黨改造綱要》。共十一大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