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二五


  6月26日晨,李承晚再次急電蔣介石請求支援。蔣介石立即召開黨政軍要員會議,研究出兵問題。對此,軍方持反對態度,認為國民黨軍裝備很少,須首先考慮臺灣防禦;而文官則持贊成態度,力主出兵。經過4個多小時的爭論,蔣介石發言說:「國民黨之所以痛失大陸,就在於不敢痛下決心,不敢冒險。今日党國已無路可退,惟有拼死一搏,方可收復河山。諸公勿需再議。中正決心已下,定得參戰。」蔣介石一表態,一幫反對的將官頓時噤若寒蟬,紛紛表示:「一旦校長立下決心,學生萬死不辭,甘為黨國捨身成仁。」於是通過了出兵朝鮮的決議。

  26日中午剛過,以費爾德上校為首的美軍駐台軍事聯絡組,由東京飛抵臺北。費爾德一下飛機,就前往陽明山,向蔣介石面交了麥克阿瑟的親筆信。蔣介石說:「麥帥此舉是理智仁義。中國政府不勝感激。」交待手下好好款待費爾德。蔣介石馬上召集一班幕僚商議,並很快複電麥克阿瑟,表示願派遣國民黨最精銳的五十二軍三萬餘人馳援南朝鮮。一經美國最後決定,該軍即可從空中和海上前往南朝鮮投入戰鬥。

  6月27日,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奉蔣介石之命對五十二軍人員進行調整充實。逃台後的國民黨軍隊,經蔣氏父子大力整頓,清除了所有異己力量,可稱為不折不扣的「蔣家軍」。郭永、李有淇、王楚英、劉廉一均是少壯派軍官,反共最為得力,一聞韓戰,就立即請纓入韓「同共產黨決一雌雄。」蔣介石手下,胡宗南、胡璉等均力主不參戰,孫立人又非嫡系,為了警告反戰者,同時培植新人,就用了這批資歷甚淺的少壯派軍官。由郭永任軍長、李有淇任副軍長、王楚英任參謀長。還決定:由六十七軍軍長劉廉一擔任「援韓派遣軍」司令官,「國防部」總政治部副主任韓偉克任政治部主任。除陸軍以外,另配以裝甲兵一個旅、運輸機20架。

  6月28日,臺灣派顧維鈞、胡適到白宮會見杜魯門。胡適是個文化名流,又有民主聲譽,深受美國人青睞,為了爭取美援,蔣介石任命他做了「外交部長」。他們面交了蔣介石6月26日向杜魯門建議派五十二軍馳援南朝鮮的電報副本,以示臺灣方面的誠意。杜魯門表情愉悅,胡適將此情報告蔣介石,蔣介石也大為振奮,以為參戰在望了。

  美國政府內部在接受還是拒絕蔣介石援助南朝鮮的問題上意見分歧。杜魯門認為可以接受,國民黨軍隊的使用可以減少美軍傷亡人數。他對艾奇遜說:

  我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應當接受這番好意。因為,正如我今天對國家安全委員會所說的,我希望看到盡可能多的聯合國成員國參加朝鮮的行動。

  但是艾奇遜卻說:

  總統先生,美國把第七艦隊派到臺灣,正是因為臺灣是可能遭到攻擊的地區之一。現在,一方面花美國的錢去保衛那個島嶼,而另一方面這個島嶼的理所當然的保衛者卻跑到別的地方去,這樣做多少是有些矛盾的。況且國民黨新敗之餘,還有什麼戰鬥力呢?

  後來,杜魯門在艾奇遜、國防部長約翰遜和三軍參謀長參加的聯席會議上,仍表示傾向於接受蔣介石的建議。艾奇遜仍加以反對,他認為,如果臺灣國民黨出現在朝鮮,共產黨中國就可能馬上決定參戰,因為共產黨可以借此機會去打擊蔣介石軍隊。三軍參謀長們認為,蔣介石所提供的三萬人「儘管他們說是他的最精銳部隊,卻很少現代化裝備,其情況恐怕會像李承晚的軍隊無法對付北朝鮮的坦克一樣。」而且還要動用美國的運輸力量,這樣做其實並不划算。最後,杜魯門只好同意多數人的意見。

  美國政府不敢貿然接受蔣介石的出兵要求,也由於英國的反對。1950年1月6日,中英兩國建立外交關係,英國政府同時宣佈撤銷其對國民黨集團的外交承認。英國一再向美國表示,不能和臺灣軍隊並肩作戰,因為一旦這樣,剛建立的中英關係勢必受到損害。

  在美國決策層內部雖然就對台基本政策已取得一致意見,但在具體行動上,以麥克阿瑟、約翰遜為代表的軍方右翼勢力卻狂熱得多。他們不斷叫囂出兵臺灣,支持蔣介石軍隊入韓作戰,並接二連三訪台,這與杜魯門、艾奇遜等主張對台保持謹慎、低調的態度格格不入。

  7月31日,麥克阿瑟率大批幕僚飛抵臺灣,與蔣介石舉行會談。麥克阿瑟此行出盡了風頭,走下飛機時,麥克阿瑟還吻了宋美齡的手。麥氏此行是躊躇滿志,極為傲慢,蔣介石心中頗為不快。但有求於人,況且人家畢竟是救命恩人,也只好強作歡顏。

  晚上,蔣介石和夫人設宴招待麥克阿瑟。蔣介石不能用英語交談,這給他造成不少麻煩,而宋美齡卻使出了一切招數。麥克阿瑟和蔣介石都感到這次談話十分重要,雙方也感到有幾分倦意,因為這種注重表面效果的談話,花費在莊嚴禮儀上的精力要比花費在實質性會談上的更多。

  次日,雙方經過協商後達成如下協定:雙方陸海空軍歸麥克阿瑟指揮,共同防守臺灣;增派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隊常駐臺灣,在臺灣設立軍事聯絡辦事處。

  8月1日,麥克阿瑟離台前與蔣介石分別發表聲明。麥克阿瑟說:「臺灣本島包括澎湖在內,在目前情況下,不得遭受軍事進攻之政策業經宣佈,是項政策之執行,即為餘之責任與堅決之目的。餘在台與各級人民所舉行會議極為懇切而和諧。餘統率下的美軍與中國政府(注:指臺灣國民黨政權)軍隊間有效聯繫已經完成。」他還宣稱:「大陸中共倘若發動對臺灣的進攻,則吾人當更能作有效之應付。」

  蔣介石也同時發表聲明:

  吾人與麥帥舉行之歷次會議中,對於有關各項問題,已獲得一致意見,其間關於共同保衛臺灣,與中、美軍事合作之基礎,已告奠定。

  麥克阿瑟離台赴日後一個星期,麥克阿瑟司令部的副參謀長福克斯少將飛抵臺灣,目的是瞭解臺灣的軍事需求,一同前來的還有一個視察組。蔣介石大肆張揚,亦為福克斯舉行了盛大歡迎宴會。他叫囂第三次世界大戰已迫在眉睫,國民黨「反攻複國」時機已到,擺出了一付即將掃蕩大陸,重登寶座的狂妄姿態。

  麥克阿瑟親台的囂張態度使杜魯門甚是尷尬,也進一步激怒了中國共產黨,從而臺灣問題進一步複雜化。1950年七八月份,中國人民解放軍對東南沿海島嶼上的蔣軍發動進攻,並取得了一系列勝利:7月8日,長江口外的嵊泗列島宣佈解放;7月15日,浙江南部沿海的北麂山島解放;7月16日,浙江東部沿海的披山島解放;8月4日,珠江口外的所有島嶼已全部解放。中國共產黨在東南沿海狠狠打擊蔣介石的同時,也密切關注著朝鮮戰場。

  朝鮮戰爭爆發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朝鮮人民軍就攻佔了漢城和南朝鮮的大部分地區。韓國軍隊此時已被擊潰,緊急馳援的美軍4個師亦被驅逐到掩護釜山通路的灘頭堡裡。9月15日,麥克阿瑟率「聯合國軍」,趁朝鮮人民軍主力南下,後方空虛之機,糾集5萬餘人,300多艘軍艦,500多架飛機,在仁川港登陸,截斷朝鮮人民軍的補給線,並進入北朝鮮。10月1日,麥克阿瑟通過廣播發出最後通碟,要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無條件投降。在此緊急情勢下,當晚,金日成召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朝大使,希望中國出兵援朝,並派人前往北京向新中國領導人當面提出請求。

  10月1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金日成的要求和朝鮮局勢,決定出兵援朝。8日,毛澤東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揭開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的序幕。

  蔣介石見中國共產黨派軍隊進入朝鮮,即於11月份再次向美國提出出兵助韓,美國再一次拒絕了蔣介石。

  當朝鮮戰場在激戰正酣之際,蔣介石於1952年2月第三次向美國提出出兵朝鮮。但美國政府越來越意識到:蔣介石的惟一希望在於挑起美國和中共之間的大戰,而在朝鮮戰場上,美國和中國都想把戰爭控制在一定規模內,因此不能讓臺灣通過出兵朝鮮來達到他的企圖。艾奇遜曾清晰地道出了蔣介石的用心:

  蔣總統知道,單憑自己實力,絕不可能打回大陸,而我國政府一旦答應其請求,朝鮮戰爭就有可能演變成美中戰爭,到那時,美國除了死心塌地幫蔣總統打垮共產黨中國外,別無選擇。可這場戰爭,一切成果歸國民黨政府,但一切負擔只能由我國負擔。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對我國利益會帶來極大的損害。

  所以杜魯門像第一次一樣,對於後兩次的出兵要求,公開給予拒絕。

  美國確是有點自知之明的,尤其是在三年零一個月的朝鮮戰爭中,損失了39.7萬軍隊,被擊毀擊傷1.22萬架飛機,擊沉擊傷259艘軍艦,擊毀擊傷2690輛坦克,消耗了7300萬噸作戰物資和200多億美元。美國最終於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後,更加認識到這一點。蔣介石幸好沒有出兵,否則,3萬多「健兒」還不成了炮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