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霍英東全傳 | 上頁 下頁 |
三〇 |
|
自與利家買下使館大廈之後,霍英東就與利銘澤時有往來,成為好朋友。1955年初,利銘澤邀霍英東到銅鑼灣察看利家擁有的利園山地盤。那時,利銘澤剛出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稍後還獲委任晉身行政局。他指著利園酒店(也為利家物業)對面的一幅空曠地對霍英東說:「這幅地盤,我有意出售,不知你有無興趣?」 當時港府剛剛頒佈允許樓宇向高空發展的新建築條例,霍英東正打算找一幅地皮興建一座高樓,故對利銘澤推介的這幅地盤頗有興趣。兩人甚為相熟,故寥寥幾句就定了下來:地價130萬,霍只需預付一成訂金,餘數逐期支付。 霍英東隨即找來圖則師,商量如何發展這幅地盤。最後,霍英東決定興建高17層的商住樓——蟾宮大廈,地下是鋪位,二樓當寫字樓,其它各層是住宅。設計圖紙一出來,霍英東又採用「賣樓花」方法,在各大報紙刊登售樓廣告。只看到廣告,買家就蜂擁而至,樓盤很快就一售而空。半年左右的時間,17層高的蟾宮大廈就聳立在利園山上。 蟾宮大廈是香港當時最高的大廈。至今,這幢大廈仍然存在,雖然它的周圍已是摩天大樓林立,但它的存在,正好見證了香港幾十年滄海桑田的發展變化歷程。 【「收錢收到自己都害怕!」】 蟾宮建成之後,霍英東把公司總部從附近的使館大廈搬到蟾宮大廈二樓,他則居住在大廈的頂樓。 蟾宮大廈臨海而立,傲視香江,氣勢雄偉。從頂樓俯瞰四周,港島和對岸九龍的景色盡收眼底。霍英東第一次站在蟾宮頂樓,居高臨下,成功感和滿足感油然而起。他做夢也想不到,一個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水上人家的孩子,一個曾經流浪街頭的孩子,一個曾在50多人擠在一起的破房子裡睡木板的孩子,竟然有一幢全港最高的大廈。每次,佇立蟾宮頂樓,眺望周圍景色,想起自己的身世和走過的坎坷道路,霍英東總是百感交集。 據淩漢偉說,「那段時期,霍生每天早晨睡醒,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臉、吃早餐,而是下到二樓的辦公室,向公司職員交待事情,安排工作,然後才回家洗臉、吃早餐……」 我曾問霍英東:「蟾宮大廈賺多少錢?」 「整棟蟾宮大廈,包括建築費在內,總投資約200萬港元,但其實我們只動用地價一成的資金10.3萬元,其餘的費用全靠賣樓花,用買家的錢來交地價、蓋樓。樓價好像是每英尺80元,我們賺了100多萬。」霍英東答道。 「像你這麼說,那幾年你做地產,幾乎不用自己的錢?」 「那是的,除了最初買使館大廈以外,其餘的,都是利用買家的錢。一登報紙,樓盤一下子就賣光,每一棟樓都賺一兩百萬。所以,自賣樓花方法推行後,整個香港好像瘋狂似的,人們一擁而上,何鴻燊、楊志雲、方潤華、郭得勝這些人也從此做地產生意……」 「你發明賣樓花時,是否想到效果會這樣好?」 「真的想不到,我還認為人人都可以這樣想,這樣做。當時,不用什麼本錢,就賺那麼多錢,收錢收到自己都害怕。這樣賣下去,不知要賺多少錢!」 不把使館大廈這些出租的樓宇計算進去,光是出售100余棟四方街唐樓和香檳大廈、蟾宮大廈,一年多時間,霍英東已賺1000萬港元以上——其中,他動用的本錢不足100萬。這以小搏大的「空手道」本事,不能不令人歎為觀止、心服口服。 在1955年,香港坐擁1000多萬家財的人應該不算太多。短短一年多時間,霍英東一躍成為香港屈指可數的大亨。 此時的霍英東,在香港地產行業叱吒風雲,領盡風騷,其咄咄逼人的鋒芒,環顧當時香港的各地產商,可以說是無人能出其右;他當年在地產界的風頭之淩厲,比之當今地產界的風雲人物李嘉誠(請參閱廣州出版社出版、陳美華著的《香港超人——李嘉誠傳》一書)、李兆基、郭氏三兄弟等,甚至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套用一句通俗的流行話,霍英東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已經是香港地產界的超級天王巨星。 【「賣樓花」影響巨大】 「真是想不到,一開始做地產,就與利銘澤、何東、嘉道理這香港三大家族交手……」談起當年經營地產的情況,霍英東總喜歡說上面這句話。當年,霍英東只是個30出頭的年青人,而那3個人都已是香港赫赫有名的大富豪,能夠跟他們交手做生意,是因為霍英東一涉足地產業,就出手不凡,做的總是大買賣。此事當然足以令霍英東感到自豪。 霍英東從來不像外人所認為的那樣,把朝鮮戰爭時的經歷視為人生的重要轉折點,而始終認為是賣樓花、分層分單元出售大廈等經營手法的革新,他才一躍成為巨富,從而晉身名流社會。 其實,賣樓花、分層分單元出售大廈等經營手法之革新,既是霍英東人生的一個最重要的轉折點,也是香港地產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對香港以及亞洲在戰後經濟發展過程做一下回顧和比較,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充分瞭解霍英東發明「賣樓花」,以 實施分層分單元出售大廈的地產經營方法,如何對香港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推動作用。 縱觀亞洲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史,我們可以得知,香港是亞洲經濟起飛最早、發展最迅速的地區。先說臺灣,國民黨政府自1949年從內地撤退到這個海島之後,先是惶惶不可終日,窮於備戰,嚴陣以待,防禦中共攻台,後又是厲兵秣馬,以期反攻內地,顧不上全力發展經濟。直到20世紀70年代蔣經國主政期間,臺灣經濟才正式起飛。而新加坡,1965年才獨立建國,經濟起飛也是70年代的事。至於韓國,五六十年代,仍在治療戰爭所給國家帶來的嚴重創傷。經濟迅速發展,也是70年代的事;直到80年代,借助漢城舉辦奧運會的契機,韓國經濟才真正起飛。即使是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因二戰失敗而元氣大傷。國民經濟真正復蘇起來,也是六七十年代的事。而香港,卻在5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呈現經濟蓬勃發展的勢頭,最早成為亞洲經濟的一條小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