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賀龍傳 | 上頁 下頁
第十九章 殫精竭慮建設國防(6)


  26日,賀龍給羅瑞卿、孫志遠、方強、趙爾陸4人寫了一封長信,通報了他視察南昌飛機廠瞭解到的情況。他在信中指出:工廠對三級幹部會議精神的傳達貫徹抓得緊並進行了初步檢查,群眾也還滿意。但在幹部中存在著等挨整,怕負責任,以及對提高產品質量信心不足等問題。在生產方面,存在戰線長,技術力量不足;產品種類增加,工人技術等級下降;生產任務不飽滿,每天都有2000左右工人停工等問題。為了解決該廠產品積壓和飛機出廠問題,賀龍建議三機部派薛少卿副部長來南昌指導幫助工作。

  ②時任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

  3月7日,賀龍在杭州又給羅瑞卿等4人寫了一封信,根據在南昌、長沙視察發現的問題,對當前國防工業提出了四點意見:第一,大抓政治思想教育。除應繼續整風,貫徹三級幹部會議決定的17條外,還應對中央的12條進行深入教育;第二,大抓生產安排;第三,大抓技術力量;第四,大抓設備檢修。

  ③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共12條,故簡稱「12條」。

  同年11月至12月,賀龍在廣東省視察期間,組織中南局、廣東省委、廣州軍區主管軍事工業的負責人,參觀了廣州地區二機部所屬的黃埔造船廠、廣州造船廠、無線電工廠和無線電器材廠。12月18日,賀龍再次給羅瑞卿和孫志遠寫信,指出了這些廠在領導班子、企業管理、物資儲備、職工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建議三機部派出得力工作組到廣州檢查和幫助工作,解決存在的問題。

  賀龍四處奔波,推動國防工業系統三級幹部會議精神的貫徹,在國防工業系統起了很好的作用。「質量第一」的方針逐漸深入人心,國防工業建設和產品質量不好的狀況有了不同程度扭轉。4年之後,當賀龍再到西南和東北的一些軍工廠時,見到面貌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感到十分欣慰。

  1965年4月13日,賀龍、聶榮臻和四川省委書記李進泉走進4年前視察過的成都飛機製造廠。當年陪同他視察的工廠領導人和成都軍區政治部錢副主任前來迎接。

  賀龍聽了工廠領導的彙報,很高興。他說:「上次來,我批評了你們,是不是有意見呀?我今天向你們道歉!」廠長馬誠齋懷著感激之情說:「批評得對。就是您上次來捅了兩棍子,我們廠才得救了。」總工程師晉川詼諧地說:「我們廠那時像嬰兒發高燒,得了小兒麻痹症,半身不遂。我們當時提意見也解決不了。全靠賀老總那次視察才解決了問題,工廠翻了身。全廠職工都非常感謝您哪!」黨委書記黃明說:「要不是您那次下了『推倒重來』的決心,我們廠不會有今天。」

  「沒有意見就好。有意見就當面提。」賀龍爽快地說,「走,到車間看看去!」

  賀龍一行興致盎然地參觀了廠區主要建築模型、飛機模型和幾項工藝、新產品,以及總裝配車間。他問馬誠齋:「飛機出來了吧?」馬誠齋說:「出來了。但是防彈鋼板未過關。」賀龍問「飛機質量怎麼樣?」「質量問題還不少,基本功不過硬。」賀龍說:「要保證質量啊!質量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因為這是上天的東西,若是在空中出問題就完蛋了。」他問廠領導人:「你們現在勞動不勞動?」晉川說:「每星期勞動一天。」賀龍說:「勞動是應該的。要每天跟班檢查質量。腦力勞動也是勞動。出這個飛機真是費功夫啊!」他轉身對錢副主任說:「你也要抓質量啊!」錢副主任笑著說:「我是搞政治工作的。」賀龍笑著說:「我知道。政治工作就是要落實到質量上,否則就是空頭政治。」

  賀龍返京後,5月21日約見孫志遠,就視察中發現的航空工業質量問題進行研究,再次囑咐要扎扎實實搞好產品質量,「千萬馬虎不得」。此時,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已經爆響。賀龍滿懷喜悅之情,聽取第七機械工業部負責人彙報發展航天工業的規劃,設宴招待了參加製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專家和全體工作人員。

  7月25日至8月16日,賀龍又到東北視察。26日,他在瀋陽飛機製造廠,聽廠長陸綱說,今年飛機可以超產,新技術產品也可以按計劃交付。賀龍滿意地說:「嗯,現在和1960年大不一樣了。那次我來時,這兒裡裡外外都是『雞(機)窩』。現在嘛,才象個飛機製造廠。」他走到剛剛組裝好的一架飛機旁,撫摸著光滑平整的機身和機翼,稱讚道:「你們做得好!」

  他側身四顧,一幅寫有「千萬不要忘記殲擊機一年生產,三年返修的沉痛教訓」的大標語映入眼簾。他連說:「好,好,貼在這裡好。這是誰提出來的?」陸綱回答說:「三機部黨組的指示。」賀龍贊許地點點頭:「提得好啊!」

  8月4日,賀龍再訪哈爾濱飛機製造廠和飛機發動機廠。他先到兩個廠的總裝車間看了一遍,詢問了生產和產品質量情況,然後到會議室,點燃一支雪茄,坐在沙發上休息。曾經挨過他批評的工廠負責人靜靜地坐在一旁。

  賀龍贊許地說:「過去你們3年造不出合格的飛機,也造不出合格的發動機,我批評了你們。如今,你們1個月就可以生產幾架優質飛機和若干發動機,該是鼓勵、表揚你們的時候了。」

  他表揚了工人們搞的一項可以縮短工時幾倍的技術革新。他說:「還是工人聰明。我們中國人是聰明的。」當工廠領導談到正在自行研究設計新產品時,他鼓勵說:「要發展生產,沒有後繼機型不行。只仿造外國的,不自行設計不行。飛機工廠要建立自己的設計隊伍,要設計新機種,從改進到創新,循序漸進。只是仿製,跟在別人後面跑,永遠追不上,還會掉隊的。」

  賀龍懷著對國防工業的滿腔熱忱、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衝破各種阻力,狠抓產品質量,鍥而不捨,終於使國防工業系統生產的軍品和民品,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了可以信賴的形象。

  建設國防工業要「靠自己」

  早在1954年1月,賀龍在中央軍委召開的全軍高級幹部會議上,就曾明確提出:「現代化軍隊的裝備,必須依靠國家重工業建設,尤其是國防工業的建設來解決。依靠外國訂貨只能解決臨時問題,而不能解決長久問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軍事工業主要由國民黨逃離大陸時留下的為數不多的兵工廠和各解放區的兵工廠組成。這些工廠設備簡陋陳舊,只能生產一些輕武器和檢修重裝備。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開始建設新中國的國防工業,它在國家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占百分之二十七。到1959年,建成了一批重點工廠,國防工業初具規模,並陸續仿製了蘇式飛機、艦艇、坦克、火炮和各種輕武器。

  賀龍擔任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以後,根據國際形勢和人民解放軍建設的需要,提出了要建立一個獨立完整的現代化的國防工業體系的宏偉藍圖。他強調,要建立這樣一個國防工業體系,不能光依賴別人,要靠自己,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聯政府同中國政府簽訂了援助中國經濟建設的協議。赫魯曉夫上臺以後,中蘇關係日趨惡化。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突然照會中國政府,單方面決定撤走全部在華專家,撕毀專家合同和合同補充書,廢除科學技術合作項目。蘇聯專家撤走時,帶走了大批圖紙、計劃和資料。蘇聯還停止供應中國急需的重要設備和原材料,大量減少成套設備和各種設備中關鍵部件的供應,妄圖壓中國屈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