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賀龍傳 | 上頁 下頁 |
第十九章 殫精竭慮建設國防(7) |
|
在上述撕毀和廢除的協議中,國防工業約占四分之一強,給中國剛起步的國防工業建設造成了嚴重的困難。 面對如此嚴重的形勢,8月5日,賀龍召開國防工業委員會議,和聶榮臻、劉伯承、羅榮桓、薄一波、羅瑞卿、譚政以及一機部、冶金部、化工部、建工部、國家計委、經委和建委的負責人一起研究對策。賀龍和與會者都認為:沒有外援,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困難,對此不能估計過低。但是,只要我們堅持自力更生的方針,充分發揮群眾的智慧,我們不但完全可以克服困難,而且完全可以用比過去更快的步伐前進。 蘇聯毀約停援,使完全依靠進口的1691種新型材料供應中斷。國防工業面臨著重大困難。賀龍在會上鄭重提出,我們要臥薪嚐膽,發奮圖強,打破一切依賴思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材料、設備問題,「應該仔細摸一摸,那些問題還沒有解決」,「摸個水落石出。」「我們面前有一堆困難,這是前進路上暫時的困難,但必須下大力量加以克服。這是關係到能否建成現代化國防的問題,是關係到6億8千萬人民能否挺起胸膛的問題,是關係到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完成突破關鍵、實現自力更生的任務。」會議要求國防工業部門深入、細緻、全面、徹底地弄清楚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存在的困難是什麼?缺什麼條件?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訂出全面解決困難的具體措施。優先安排當前最急需的、在本年度內必須解決的問題,一定要設法把依靠外援或進口的東西,在國內解決。 根據會議研究的問題,8月14日賀龍向中共中央、毛澤東寫了《關於在當前形勢下國防工業建設幾個問題的報告》。22日,中共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並批轉各部門貫徹執行。 在中央批轉賀龍的報告以後,他開始抓落實工作。賀龍決心使急需的材料、設備逐項落實。他選擇了一個僻靜地點——北京養蜂夾道號,以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名義,召開新材料、新設備協作定點會議。在1960年9月到1961年9月長達1年多的時間裡,他邀請有關的國務院副總理和國家計委、經委、建委、冶金、化工、機械、石油、輕工、紡織等工業部的副主任、副部長以及有關司、局長等「各路諸侯」,開了30多次集體辦公會議。每次會議都由賀龍主持。他同大家反復協商,逐項落實急需材料和設備的研製和生產。有一天,會議從上午9時一直開到下午3時,賀龍招待大家,吃罷飯,他放下筷子後說:「今天帝國主義封鎖我們,蘇聯又卡我們,逼著我們非自力更生不可。在這個關鍵時刻,大家可不能慢慢來。一定要疾如星火,日夜兼程,爭取早日實現啊!」說罷,他站起來,雙手抱拳,極為莊重地對在座的人說:「軍工材料,就拜託各位了!」 為了堅定國防工業戰線上廣大幹部、技術人員、工人走自力更生道路的信心和決心,賀龍在各種會議上反復強調要「發奮圖強,自力更生」。他說:自力更生,是我們黨歷來堅持的方針,在當前形勢下,更為重要。我們必須從產品設計、試製和生產,到原材料供應,都立足國內。仿製的目的是鍛煉技術力量,積累經驗,以便為獨立設計和製造創造條件。一切依賴別人,只搞仿製,不積極培養設計力量,不積極支持自己設計的產品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在獨立設計和試製過程中,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我們應該給予積極的幫助和支持,絕不能潑冷水。材料、資金、人力,總要付出一些代價,這是應該出的學費。在獨立設計和試製的時候,要虛心學習一切先進經驗,認真考慮現實條件,把敢想敢幹和科學分析很好地結合起來,把戰略上藐視困難和戰術上重視困難很好地結合起來。當前要突破材料、技術和設備這三關。突破這三關,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應該大力加強培訓工作,迅速建立一支又紅又專的技術隊伍。同時要加強各種新型材料、精密設備、測試儀器的研究、試製和生產。特別要抓緊立足于國內資源的各種新材料和代用材料的研究、試製和生產。1962年9月,賀龍在國防工委工作會議上又指出:「帝國主義和蘇聯都欺侮我們。蘇聯賣給我們幾架米格21飛機,給的圖紙還把重要部分抽掉幾十張,不靠自力更生行嗎?我們要爭這口氣!自力更生就是要靠這些軍工廠和各有關部門。原材料工業部門——冶金部、化工部等要共同努力,首先是三機部要努力。原材料、尖端產品、無線電等,都要靠自己的力量過關。」 在貫徹自力更生的方針中,賀龍認為,應從組織體制上解決工廠、科研機構、學校三結合和研究、生產、使用三結合問題。他專門到國防部第六研究院及其所屬的研究所作調查研究。科技人員希望把研究所合到廠裡去。賀龍說:這個意見很好。我早就提出過幾個三結合。聽了你們的意見我心中有數了,回去就為你們講話。 廠、所合併是個大問題,賀龍覺得還應徵求各方面的意見。在瀋陽,他徵求了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一書記宋任窮、中共遼寧省委第一書記黃火青、瀋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等人的意見,他們一致贊成。回到北京,他又同孫志遠交換意見,孫也完全同意。隨後,賀龍就科研機構和生產單位合併問題,給羅瑞卿寫一封信,通報了下去調查的情況,建議「國防工業各部黨委認真研究討論一下,把能夠合併、要求合併的廠、所合一批試試。這個方向我認為是不會錯的,而且從當前技術發展需要看,這個問題越早解決越有利。」後來,中共中央採納了賀龍這個建議。 到1963年,國防工業部門許多過去不能製造的儀器設備、武器裝備能夠研究製造出來了,賀龍十分高興。1963年4月9日,他在軍工廠的領導幹部會上說:「在自力更生方面,這兩年成績很大,應該鼓勵。三級幹部會議時我批評了你們,今天應該鼓勵。使我們堅持自力更生的有兩個教員: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不給八路軍發餉,迫使我們各根據地自力更生,大搞生產,搞得豐衣足食;1960年蘇聯停止援助,逼著我們非自力更生不可。設計、原材料、技術都要自力更生。開始時對怎麼搞,自己沒有一套,最近兩年已經摸到了一套,要在這個基礎上鞏固、提高、發展,不能滿足。我們的武器裝備,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還是海上的都比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落後很多年,帝國主義就認為我們搞不出最新武器,我們能不發奮圖強、自力更生嘛!」 在賀龍主持下,1960年1月,國防丁業委員會擬定了《關於我國國防工業建設的建議》(草稿)。1月22日,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審查這一建議時,賀龍著重指出:隨著我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建立,在盡短時間內建成一個現代化的獨立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是國防工業建設總的目標。必須大搞尖端,兩彈為主,導彈第一,積極發展噴氣技術和無線電電子技術。在和平時期,為了集中力量發展現代化武器,常規武器只應作小量的製造和儲備,還要軍工廠騰出力量大力進行民品生產、加強科學研究、建設新廠和培訓幹部,以便既能支援國民經濟建設,又能早日擺脫對國外的依賴。我們要把眼光放遠些,不要捨不得壓縮常規武器生產,有了國民經濟的高度發展,有了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等新武器的製造工業,我國的國防就有了真正的可靠的基礎,而常規武器的製造和儲備問題也就好解決了。為了迅速突破尖端技術,在國家經濟許可的原則下,建議把國防工業部門的力量和軍隊的力量匯合起來,擰成一股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