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郭沫若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一九 |
|
在設計人物時,沫若虛構了一些人民群眾的代表,如常壽甯爺爺及其孫女阿瑜,在高山族中行醫施藥的活神仙沈期,以及高山族啟奴裡克郎兄妹。人物之間的關係也有虛構之處,如最後讓鄭成功為兩對漢族、高山族青年舉行婚禮,以表現高山族人與漢人永遠連結在一起的願望。寫到外國人時,沫若覺得不該把普通的外國人民與帝國主義分子都寫成一個模樣,為此他特別將歷史上的一個真實人物意大利的李科羅神甫,寫入劇本中。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神甫總是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幫兇、走卒,因而將神甫寫成正面人物,即真心幫助鄭成功、幫助中國人民的朋友,這需要膽識。同時他還塑造了雅可布、苗難實丁普這對夫婦,作為願意與中國人民友好通商往來的荷蘭人民的代表,且構思了這樣的情節,即向鄭成功投降的荷蘭領航船白鷺號的船長拉迪斯被鄭成功的誠意所打動;最後不僅為拿下熱蘭遮城獻計獻策,甚至不惜捐軀。 落筆後,沫若常把自己的一些經歷、親身感受融匯到劇本中去。如,寫到楊英在臺灣得了重傷寒症,沫若就好象自己又重新經受了一次病痛,最後楊英的頭髮差不多脫光了,只剩下稀硫的幾根,耳朵也很背,這些都是當初他自己重病後的真實寫照,而楊英把衣不解帶地服侍了他三個多月的羅波看成自己最親近的人,這也是熔鑄了當年自己類似的感情的。 《鄭成功》初稿完成之後,為了增加一些感性認識,利於修改,沫若決定奔赴浙江舟山及福建廈門一帶去進行實地考察。他偕同于立群于十月下旬啟程,先在杭州小住數日。當沫若聽說浙江省軍區領導同志設宴為他洗塵時,便邀請了畫家潘天壽和適從外地來杭的成仿吾夫婦、傅抱石夫婦一同入席。過去曾是朝夕相處或經常往來的老朋友,建國以後,大家都有重任在肩,各奔東西,象這樣相聚可以說是很難得的機會。席上談笑風生,妙語連珠,往昔並肩戰鬥的情景歷歷在目。朋友們看到沫若身體很健壯,都為他高興,相信他這次出訪於《鄭成功》必將大有裨益,盼望他的劇本能早日拍成電影。沫若見了老朋友,不但話特別多,連酒也喝得特別多,一直是興致勃勃的,還建議大家即席揮毫題詞作畫,最後還跟大家一起合影留念。① -------- ①薑旭:《永久的記憶》,見西湖文藝編輯部1979年6月版《書來墨蹟助堂堂》。 舟山,當年鄭成功兩次北征都經過這裡,如今是我們海防戰士的重要前沿陣地之一。沫若趕到軍事施工現場,看望「洛陽營」的戰士們,見戰士們列隊敲鑼打鼓歡迎他,便趕忙在三百公尺以外就下了車,攀著山上的石路迎面向大家走去。沫若一行來到普陀山之後,島上接待同志怕佛頂山峰險坡又陡,因此沒安排登山活動,可是沫若堅決要求上山。當他看到幾個健壯的戰士抬了一乘大轎,準備把他抬上山時,他禁不住放聲大笑,連聲說:「謝謝同志們的一片心意,不過你們真太把我小看了,我覺得自己根本還不老,別看我年紀七十了,精力還象十七歲的人那樣。」一席話把大家都逗笑了。戰士們無可奈何,眼睜睜看著這位七旬老人,根本無須別人攙扶,一路談著笑著,似乎並不費大力就登上了佛頂山。同志們想請他先進慧濟寺,欣賞一下普陀勝境和古跡,沫若卻說:「這兒不是住著我們的戰士嗎?我看還是先看望我們的戰士比『參拜』菩薩要緊。」他走進高山哨所,親切地詢問大家的生活、學習情況,參觀了戰士們養的豬、種的地瓜,讚歎不絕:「偉大!偉大!我們的戰士真偉大!」沫若所到之處,凡遇到戰士們向他索取墨蹟,他總是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有時甚至放棄午休,改變出遊計劃,不停地用他那支雄渾有力的生花妙筆,給同志們以最大的滿足。① -------- ①周成文:《海山增輝》;姚彩勤:《郭老在戰士中》;薑旭:《永久的記憶》,均見《書來墨蹟助堂堂》。 一天,沫若信步來到普陀海濱,從靈龜聽經處登上金剛寶石,遙望遼闊的海空,忽見一群飛鷹盤旋其間,他若有所悟:不到此,焉知群鷹盤空之壯景!伴遊者以為他詩興來了,準備從隨身帶的手提箱中取出文房四寶,讓他即興題詩,他卻搖搖手,欣然說:「不!我想到要給我的劇本改一個字。」原來在《鄭成功》初稿中,有一場景描寫:「戰艦在大海中破浪前進,鄭成功屹立於船首,一隻雄鷹盤旋於高空。」現在經過實地觀察,他決定把「一隻雄鷹」改為「一群雄鷹」。①這一改,劇本氣勢陡增,意境益壯。 -------- ①東翁:《文樂樓茶話》,《文化娛樂》1985年第3期。 由舟山到了寧波,沫若最感興趣的是天一閣藏書樓。他在立群的陪伴下,沿著清澈見底的天一池畔,圍繞就像是屏嶂重疊的「九獅一象」假山,在被竹林掩蓋的碎石小道上漫步了一周之後,才登上了藏書樓。細心翻閱正德《瓊台志》、《雲南志》,嘉靖《貴州通志》等明代地方誌,以及清帝乾隆所贈的《平定回部得勝圖》等史籍,他十分珍惜這些寶貴的資料,語重心長地對工作人員說:「天一閣是非常著名的藏書樓,歷史很久了,對人民很有用,一定要好好保護。」他特意為該閣撰寫了一幅對聯:「好事流芳千古,良書播惠九州。」①第二天傍晚順道趕到紹興。對這個文化古城,沫若仰慕已久,因此興致也特別高。當晚立群倡議全體隨行人員舉行文娛晚會,由她主持,每人輪流表演一個節目。一位同志朗誦了沫若這次途經上海時寫的一首詩。挨到沫若表演時,他不動聲色地講了一個故事,說:古代有一位多產的詩人,有一次將自己新寫的詩拿去求教於另一位蜚聲詩壇的詩人,當他把詩朗誦完畢之後,半天隻聽得對方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覺得你的朗誦比這首詩還要好!」故事講完之後,先是寂靜了片刻,接著便爆發出一陣朗朗的笑聲,大家都被沫若的幽默感所征服了。② -------- ①邱嗣斌等:《憶郭老訪天一閣》,見《書來墨蹟助堂堂》。 ②薑旭:《永久的記憶》。 次日清晨,沫若忙不迭地踏著石板小路去參觀魯迅紀念館。他對館中陳列的紹興古城全景圖以及魯迅少年時代足跡所涉的紹興農村照片很感興趣,向同行者一一介紹這裡所出的古今名人: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南宋的愛國詩人陸游,明代的大書畫家徐渭,辛亥革命前的女革命家秋瑾,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學家魯迅,以及大家所熟悉的周恩來,談著談著,眉宇間充滿了對他們的崇敬之情。他背誦著魯迅《自題小像》詩,步入百草園,園中還保存著西邊原有的一道矮泥牆,沫若在這普通的菜園中,卻能想像出孩童時代的魯迅在這裡所得到的歡悅。然後又參觀了三味書屋,對魯迅坐過的那張刻著一個「早」字的書桌,沫若看得十分仔細,他還特地跑到屋後的小園子裡欣賞了魯迅曾描寫過的那株臘梅,深感遺憾地對陪同參觀的同志說:「可惜我沒與魯迅見過面。」因而他在題詩中有句雲:「古人深憾不同時,今我同時未相晤」;「我亦甘為孺子牛,橫眉敢對千夫怒」。① -------- ①《東風集·江海行(七)》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