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郭沫若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六


  沫若根據唐代張文成的《朝野僉載》中所記的一段故事,把裴炎和駱賓王塑造為力圖顛覆武后政權的豪門貴族勢力的代表人物。裴炎在沫若看來是善於耍陰謀的,他們一派同武后之間的鬥爭,不啻是爭奪政權,而是在思想、措施上各代表了不同的勢力,因而他們的叛亂是絕對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同情的。然而其中作為浪漫詩人的駱賓王,和裴炎等道地的政治野心家畢竟有所不同,他誠然也有些野心,可是不乏詩人的氣質,他主要缺乏器識,思想糊塗,以致跟錯了人,走錯了路,沫若雖然把他寫成了反動派,卻依然對他抱有尊敬和同情之心,所以結局採用了駱賓王出家做和尚的說法,為他覓得悔過自新之路。至於太子賢,沫若為了寫他的被利用,虛構了許多情節,如武后想利用山靈水秀的家鄉風光來陶冶兒子的性格,把他發配到巴州去作自我反省,結果為裴炎所害。

  與過去寫武則天的一些劇本相比,沫若認為可以吸取的教訓是:傳記式的寫法難於奏效,於是決定圍繞徐敬業叛變這個中心事件來組織自己所選擇的事件和人物,然而並沒有把舞臺移到揚州去,地點只定在洛陽,時間則限在六年之內,以盡可能達到人、地、時的三統一。

  人物性格和劇情發展醞釀成熟之後,一九六〇年一月沫若便開始執筆寫《武則天》的初稿,根據盡可能佔有的史料和心理分析以及合理的虛構,塑造一個開明女皇的形象,突出表現她的政治理想:「我要為天下的老百姓做點事,我要使有才能的人都能夠為天下的老百姓做點事。」這不但為武則天翻了案,也借此寄託了自己對「明君」的希望。劇本初稿完成後,於二月上旬送歷史界的老戰友翦伯贊閱讀並徵求意見,下旬修改了一遍,即交《人民文學》發表。

  三月下旬,為了更多地瞭解武后的業績,以增進感性認識,修改好《武則天》,沫若又前往解放後已去過多次的西安,專程踏訪了高宗與武后合葬墓乾陵。陵園離西安城廓八十公里,因梁山而為陵,氣勢雄偉。陵前有一人多高的石像整齊地排列在左右兩邊,石像的背部均刻有國別、職別和姓名。使沫若感到十分遺憾的是,除了五六尊的文字還依稀可識,其餘都因年久風化不易辨認,而且石像的頭部都已殘缺。沫若還找見了「沒字碑」,這碑雖為紀念武后而立,但原無文字,沫若聽說這是根據武后的遺言:自己的功過讓後人評價,不刻文字。這種明君的胸懷令沫若敬佩,他更加決心要為武后翻案。遙望著梁山的山坡,他想像著一旦這未被盜掘的地下宮殿開掘出來,會是何等的壯觀、神奇。

  --------
  據《我怎樣寫〈武則天〉》,1962年7月8日《光明日報》。

  就在這年的春天,有一次遇到了分別已久的白楊,她要求沫若再寫個劇本,沫若笑著說:「正有一個,這是我早就想寫的一個劇本,表揚的是盛唐了不起的女英雄武則天!我覺得你最合適演這個人物了,你可樂意?」白楊幽默地對答道:「好啊!我又升級了,在《屈原》中我扮演的是南後,現在倒好了,升級演女皇帝了!」在一片歡悅的笑聲中,沫若感到真如償還了陳賬那般的輕鬆。

  --------
  據陳明遠:《追念郭老師》,《新文學史料》1982年第4期。

  儘管創作衝動常使沫若欲罷不能,但他日常的生活表中總是排得那麼滿,創作只能見縫插針,他需要為中國的外交、內政事務操勞,其中鞏固中日人民間的友誼始終是沫若矢志不移的目標。一九六 〇年二月正值在我國訪問演出的日本前進座劇團建團三十周年,沫若便題贈七絕二首,親自前往觀看該團的演出,接見當時的團長河原崎長十郎及主要演員,並在為該團慶賀的酒會上致詞。後來他又在八月接見了日中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中島健藏,通過跟他的談話讚揚日本人民的鬥爭對保衛和平事業的貢獻。在為日中友誼而出力的日本著名人士淺沼稻次郎慘遭法西斯暴徒殺害時,他沉痛地發了唁電。這是繼內山完造以後第二個去世的日本著名友好人士,他們的逝世使沫若感到悲痛,但他相信中日友誼之花必將結出碩果。翌年的十月,為毛澤東書贈日中友好代表團的魯迅《無題》詩作翻譯,並和韻一首,題贈該代表團:

  迢迢一水望蓬萊,聾者無聞劇可哀。
  修竹滿園春筍動,掃除迷霧喚風雷。

  --------
  《東風集·題贈日中友好代表團》

  作為人大代表的沫若,雖然已屆高齡,仍舊足跡遍天下,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多看看祖國美麗的山河,以及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人民的新生活。自一九五八年以後,他便不斷到各地視察,即使是「走馬觀花」也好,因為這對一名作家來說,畢竟增進了許多感性的地理、歷史知識,沫若差不多每到一處,都用舊詩的形式,記載下自己的所見所聞與深切感受。

  早在一九六〇年春節,沫若曾又飛回離別十多年的重慶,倍感依戀。登上枇杷山,腳下的山城向歸客展露出它嫵媚的丰姿。當年的蘇聯大使館,沫若為出席招待會、座談會等曾不斷造訪,如今已改設博物館;當年的紅岩中共辦事處及曾家岩十八集團軍辦事處,如今也都辟為革命紀念館和博物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